残疾人励志事迹【优秀5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残疾人励志事迹》,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残疾人励志故事及感悟 篇一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职责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建立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一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务必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光,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立刻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理解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此刻的状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忙,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期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我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我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我是盲人,调琴结束后,必须要告诉用户自我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十分惊讶。你是盲人,你怎样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向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我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忙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一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明白,盲人完全能够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我“调”出了一派光明。

残疾人励志事迹 篇二

刘东梅,1982年出生在平泉一个小山村。幼小时被查出来双侧髋关节错位。2002年,她考上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8年,她开办爱妻爱子影像馆。2010年,残联让她参加了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过程中,促使她萌生了一个决定,要办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12年,她获得清华大学残疾人就业指导师证书,并多次获得市残疾人技术能手、市自强模范、平泉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

2019年7月,在平泉市残联领导帮助协调下,她着手创办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落成。这是承德市首家民办自主为残疾人搭建的就业创业平台。残疾人通过在孵化基地培训,除向企业输送外,能就业的,可直接在基地内就业;可以创业的,孵化基地内部可以提供场地和部分创业设备。目前,该基地已与承德市各县区多家爱心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帮扶共识,实现企业委托,定向培训、输送培训合格人才入企业就业的固培模式。

残疾人励志故事及感悟 篇三

瘫痪的励志小女孩

有一个小女孩四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幸运的是她的病医治好了,不幸的时留下了后遗症――小女孩的左腿瘫痪了。

母亲十分难受,精心照顾女儿,发誓要让女儿复原。小女孩八岁的时候腿上绑着钢板能够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跑步、跳远。之后,在一次跳远的时候,钢板的连接处断了后从腿上掉下来,她发现不用钢板自我也能跑步、跳远。小女孩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

之后她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冠军,为自我赢得了荣誉。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如果你认为你的目标是正确的。遇到再大的挫折,只要不能打倒你的信心,那么它永远打不倒你的身体。

残疾人励志故事 篇四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亲笔题词:“学**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篇五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向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我喜欢做的事,她个性喜爱唱歌、跳舞,期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我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我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取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我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我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取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我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我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此刻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我的学业,使自我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残疾人励志事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65 868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