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最新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二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2)技能目标: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情感目标:感悟母子三人的爱国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神情、动作等所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勇敢。难点: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1、创设情境,感受危机

由于本文是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又特殊的时代的故事,对于毫无体验的他们,唯有情境的再现才能使他们有更大的触动。因此在新课伊始我创设了以下情境:a、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配上音乐,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解说,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b、以“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并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生命悬于一烛”“战斗的胜败悬于一烛”“国家安危都悬于一烛”的危急形势。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与文本相应的氛围中,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并为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镇定作好铺垫,萌发探究故事发展的兴趣!

2、以读为主,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堂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让出来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使学生在自己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构建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挑拨离间”引导学生再与文本对话,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读中探究,以读促悟,以想象补白促悟,在师与生的对话中得以引领,使人物形象浮出水面,并使学生在人物的品质面前怦然“情”动,这样,教学重点已初步突破。

三、突出主体,说学法

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敌人周旋,他们各是怎样表现,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

2、情感体验法。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话剧,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身临其境,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

3、辩论法。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生与生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辩论中所积蓄的对人物的赞赏之情、敬佩之情喷薄而出,实现以情激qing,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抗拒战争、渴望和平思想的教育。

4、创造法。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通过老师稍稍的把关后,做自己想做的,学生兴趣倍增,使课文完而情不灭,并能通过一些实践作业去感染更多的人!

我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情[www.chayi5.com]境渲染  聚焦“危急”

1、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配上音乐,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解说,使学生置身情境,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

2、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

3、母子三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二)辨中感悟  感受形象

情势是如此危急,母子三人的生命与这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与共,怎么办?怎么办?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

2、小组交流:三人的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强调重点词语的作用。

3、班里汇报

(1)伯瑙德夫人的表现,“轻轻地”说明了什么?

(2)儿子雅克的表现,“从容地”说明了什么?

(3)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镇定地”说明了什么?

4、思辨:“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

a、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b、学生快速读课文,找需要的内容,仔细琢磨,寻找理由说服对方。

c、讨论:母亲,儿子,小女儿各自的表现

d 引导学生归纳是:全家人的贡献,小女儿起了关键作用。

5、句式练习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仿照句式说一两句话。伯脑德夫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儿子雅克……女儿杰奎琳……

(三)扣题抒怀  提炼重点

过渡: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了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你的脑海出现的最多是什么?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如此危险的情势却被母子三人化解了,他们是靠什么做到的呢?(热爱祖国)

3、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畅说。

(四)学做导演  情感体验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五)拓展延伸  作业开放

1、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2、猜一猜:下一次的绝密情报会藏到什么地方?

3、《生死攸关的烛光》永远亮在我们的心里,带给我们永恒的感动与震撼。知道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下课后最想干什么呢?学生自由设计作业。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四

一、教学内容: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练读,让学生对当时紧张的气氛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三、教学重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齐读课题。

2、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字词,都掌握了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检查一下。谁愿意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这些词。

3、出示强盗、盟军、生死攸关,谁能带着大家读读这些词。文中的强盗指的是谁?(德军)

4、德军、盟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支对立的军队。德军是侵略者,他们在别人的领土上烧杀抢掠、肆意妄为。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统计,二战期间,光是奥斯威辛这一个集中营,死难人数就达到100万--150万人,因此,我们叫他法西斯,而课文中则干脆把他们称做——德国强盗。为了把这群强盗赶出家门,英、美、法等国家组成了盟军,而这便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个普通的家庭,丈夫被德军俘虏,剩下的母子三人又全部投身于秘密情报工作。为了保护一份绝密的情报,他们经历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夜晚。

5、了解了故事背景,再来读读这3个词,我相信你一定会赋予它们不同的情感,谁来试试?

二、抓住关键词句,自主理解课文

1、在这个夜晚,有三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最扣人心弦,请大家小声地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2、那么,母子三人经历了哪三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呢?谁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师板书:点燃、点燃、夺回)

3、真是惊险紧张呀!我发现,这三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紧扣这半截蜡烛的。蜡烛的点燃究竟意味着什么?(课件蜡烛)

4、是的,书上有句话同样清楚地揭示了这个严重的后果。

5、(出示课件:她知道…性命)自己读读,从这句话中让你感受到了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说。

6、很危急,很紧张,伯瑙德夫人的心里都不由得怦怦直跳。(出示句子“坐在旁边…性命”)

7、这是多么不堪设想的结果呀,你能读出来吗?

8、相机指导朗读。

9、是呀,情况如此危急,咱们一块儿来感受一下,齐读。

10、情况如此危急,伯瑙德夫人一家退缩了吗?

11、在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母子三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2、情况如此危急,奇迹也不会出现。一切还得靠自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母亲、儿子和女儿分别想出了什么好办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画出表现母子三人镇静、机智、勇敢的词语和句子,并且试着说说你的感受。

13、谁能告诉我,当德军点燃这支蜡烛后,是谁第一个反应过?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学生答(板书:吹熄)

14、“她看着…吹熄。”出示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看看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能体会到伯瑙德夫人的镇静和机智?

15、在读这段话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急忙”是焦急快速的,而“轻轻”吹熄却显得如此平静。这2个词同时用在伯瑙德夫人身上。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16、那么,内急外静的伯瑙德夫人会如何说这句话呢?(课件:此句子变红)

17、咱们来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伯瑙德夫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你会强调哪个字眼?自己先试着读读看。

18、大家的朗读处理很有意思,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想想看,是什么?(希望能保护好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而不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19、下面就我们朝着这个目标。齐读这句话。

20、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让人佩服。危机似乎过去了,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人又把蜡烛重新点燃。此时,房间里的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文中怎样写的?(出示课件: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21、它是谁?为什么说烛光成了最可怕的东西。

22、谁来读读它可怕的样子?(出示课件:烛光摇曳着……)

23、好一个颤抖的摇曳,好一份微弱的烛光,感受到那份可怕了吗?是呀,局外人尚且如此,当局呢?就更紧张了。

24、课文中就有一句描写伯瑙德夫人心理活动的话(出示课件:伯瑙德夫人的心……)。

25、情况如此危急,敌人如此凶狠,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请他告诉你,让他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危急。

26、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真好!你的声音把我们带入了这生死攸关的时刻。)

27、(课件:蜡烛)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正一点一点地缩短,危险正一步一步地靠近。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紧张,这危险,这生死攸关。(嘀哒声渐强,生闭目想象)

28、情况如此危急,能不能让蜡烛继续燃烧下去?(不行)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谁来说说?(板书:端走)

29、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雅克的沉着与冷静呢?(慢慢地)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雅克却能沉着冷静的想出对策,真是了不起呀。谁能读出雅克的沉着与冷静。

30、我们一起感受下当时的情景,女生读描写雅克的句子,男生读描写中尉的句子。

31、雅克的计划失败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6自然段,谁来读一下。

32、从这段话中你感觉雅克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3、大家齐读这段话,体会一下雅克的心情。

34、情况越来越危急,这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杰奎琳是怎么做的?赶紧读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

35、她成功了吗?她为什么能成功呢?找一找,杰奎琳的请求究竟巧妙在哪里?

36、杰奎琳真是太棒了!她的急中升智、挺身而出最后化解了危机。作为同龄人,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37、下面咱们分角色朗读,谁想成为这位聪明、可爱的杰奎琳!注意要用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谁来读读司令官的话。谁愿意读旁白?

38、(课件出示:这时候,…房间顿时暗了下来。)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所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啊!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段话,去感受这惊心动魄的时刻。

39、故事到这儿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来说一说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参照课件上的句式来写。

40、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一度窒息和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正义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人物。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为此,我在《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中,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指导与探索。

一、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在让学生复习“强盗”、“盟军”、“生死攸关”这些字词时,学生最初只是能正确地读准字音,只是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意。而当我运用课件为他们播放二战时期的视频资料时,他们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径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再加上我对二战时期,战争带给全世界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激qing描述,这都让学生们了解到了当时德国侵略者的野蛮残忍的强盗行径,和伯瑙德夫人一家做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普通一员,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和敌人巧妙周旋、英勇战斗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再让学生读这几个词语,果然读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对这几个词语在文中所体现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接着,在此基础上,接着直接入题,紧抓“半截蜡烛”和“生死攸关”时刻的密切关系,我提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找出三个扣人心弦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找出自己的答案,再通过小组同学间的交流交换意见,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略读和默读以及提炼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一个锻炼和提高,同时,小组间的探究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挖掘教材深度,优化教学结构,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中的本质和精髓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1、创设课文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语文版语文书第6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镇定从容的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从而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

由于二战发生的年代离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而学生们又是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不了解。备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在课前就先让学生收集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在课文导入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关于“二战”的视频资料,在直观影像得引领下,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激qing描述,学生们对“二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接着直接入题,紧抓“半截蜡烛”和生死攸关时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绝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讲课中,我紧抓三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始终关注一家人的命运,并且通过提出各种开放式提问和我的激qing描述以及课件的辅助,创设出课文中另人窒息的情境。如:当蜡烛被重新点燃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当时房间内的紧张气氛,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用语言描述当当时房间内的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危险处境,同时运用闹钟“嘀哒”声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教学片断:

师:它是谁?为什么说烛光成了最可怕的东西。

师: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谁来读读它可怕的样子?

师:好一个颤抖的摇曳,好一份微弱的烛光,感受到那份可怕了吗?是呀,局外人尚且如此,当局者呢?就更紧张了。(出示课件:摇曳着的烛火)

师: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正一点一点地缩短,危险正一步一步地靠近。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紧张,这危险,这生死攸关。(课件中嘀哒声渐强,生闭目想象)

这种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都被紧张的气氛所感染,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同学们的情绪越来越饱满而有激qing。

2、抓住重点词汇,自主朗读感悟。

新课标提倡“以读代讲、以读促解、自读自悟”,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课堂,应在学生有切实体验和感受的情况下,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课文。而这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上的朗读,是实质意义上的提高。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情节中才具有独特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总,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才是有血有肉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心理描写的句子,启发想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活动,从一个细小的语言中,从一个特别的动作里,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当时的气氛。词语如伯瑙德夫人“怦怦直跳”“急忙”“轻轻”;雅克“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娇气”“镇定” 等体会气氛的紧张,母子三人既紧张、焦急而又不得不表现得平静、从容的复杂心理。例如:在伯瑙德夫人和德国军官巧妙周旋这一段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伯瑙德夫人的动作的词语“急忙”、“轻轻地”,并引导学生质疑:“‘急忙’是焦急快速的,而‘轻轻’放下却显得如此平静,这两个词同时用在伯瑙德夫人身上是否矛盾呢?看起来矛盾的词语”。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从这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当时伯瑙德夫人尽管紧张着急,但是还能镇定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内心感受,体会到了当时的紧迫的情势,因而不禁对伯瑙德夫人的从容机智产生了敬佩之情。在这样的启发和感受下,教师再渲染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在气氛的感染下自由练读,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阅读感受。

3、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个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是不完全相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处理这段教材时,我让学生先通过关键词的理解了解了人物心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已不是简单机械地反复走读,而是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的有个自己独特的感悟。

教学片断:

师:“急忙”是焦急快速的,而“轻轻”放下却显得如此平静,这两个词同时用在伯瑙德夫人身上是否矛盾昵?为什么?

师:那么,内急外静的伯瑙德夫人会如何说这句话呢:(课件:此句子变红)

师:咱们来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伯瑙德夫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你会强调哪个字眼?自己先试着读读看。

生:我想强调“瞧”字。

师:你为什么想要强调这个字?

生:我觉得强调这个字,能引起德国军官的注意力。

师:那你来读读。  师:还有谁想强调别的字?还想再读读?

生:我想强调“亮”字。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灯更亮,所以才想要换掉蜡烛。

师:谁还想说?

生:我觉得强调“灯”字好

师:说说为什么?

生:突出了灯字,才让人觉得吹熄蜡烛是合理的。

师:大家的朗读处理很有意思,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想想看,是什么?

生:希望能保护好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而不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师:下面就请大家朝着这个目标。齐读这句话。

此段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而当时的情境的想象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的分析,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实现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始终关注着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命运,并不断的被他们所感动着。当伯瑙德夫人“急忙”端来油灯,“轻轻地”吹熄蜡烛时,学生们不由得对伯瑙德夫人的镇定和勇敢感到敬佩;当雅克“慢慢地”站起来端走蜡烛失败后,当他“默默地”“从容”地陪妈妈等待厄运到来时,学生们不禁对雅克的勇敢和坚强竖起大拇指;当杰奎琳急中生智“娇声娇气”地请求德国人,并“镇静地”拿走蜡烛时,学生们都想对同龄人的她说声“杰奎琳,你太棒了!”这是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法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们的心情随着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时喜时忧时而紧张,这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解读文本时都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让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感受到了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爱国情怀,而这也正是学生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所应产生的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就要不断的整合这三个方面。今后,我将继续改进课堂教学,寻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综合的新途径。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五

《小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 域 艇 矛 盾 哼 喉 咙 勺 搅 舀

辨字:瞒——满 矛——予 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六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过一两篇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以感受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如:在读到“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我提出问题:此时的情形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十分危急。以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围绕这一点我又提出:在这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伯瑙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学生深入理解了母子三人在敌人面前的表现,感悟了到伯瑙德夫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由于课堂前半部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较多,因此后半部教学有些紧促。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危急时刻”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第一范文网]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篇七

金坛第二中学    史燕群

一、导入新课

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害羞;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那么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鼓励的文章——《惟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生:家人说“我”是白痴,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指导下,获得了成功。

生:受尽家人嘲笑的“我”在一位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教授的鼓励下,小提琴的水平迅速提高。

师:请全班同学评价一下。

生:概括事件要简洁,要包括人物、事件、事件的结果。

生:简洁的同时还要明确。我认为第二个同学概括的较好。

师:从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艺的进步。其实,在这同时,“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体会“我”遇见老妇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现,用铅笔划出。(学生默读文章,从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全班交流)

生:遇见老妇人前,“我”的心理是沮丧,灰心,没有自信心,是自卑的。

生:遇见老妇人后,“我”的心理是充满自信。

师:从文中分别找出“我”的表现,尤其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

生:开始的表现: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尤其是“不敢”最能体现“我”的自卑。

生: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其中的“终于”也能看出的;

生: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蹑手蹑脚”也是如此;

生:我仍然感到懊恼,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这些语句与词语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我”的自卑。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我又开始在家中练;

生: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

生: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老妇人的鼓励

师:这位老妇人在“我”最失落、沮丧的时候给了“我”鼓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改变,因此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老妇人是怎样来鼓励“我”的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文,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生:通过语言和眼神来鼓励的

师:从文中找出语言描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先试着读一读。

(学生找出相应的描写)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刚才的朗读。

生:读出了和蔼的、鼓励的语气。

生:我认为还应读的缓慢一些,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师:点评的很好。简短的语言可以看出老妇人是真心实意想帮助“我”。老妇人鼓励“我”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她那穿透“我”心灵的眼神。这眼神是怎样的眼神?

生:是平静的眼神。

师:其实,透过她平静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她不平静的内心。这三次的内心活动是否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现在把你自己当做这位老音乐家,在这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你会怎么想呢?请在旁边写出老音乐家的内心想法。

(学生在三处眼神旁进行批注)

生:第一次:这孩子如此热爱音乐,只是他的实际水平与他的愿望相差太远了,我一定好好帮助他。

生:第二次:这孩子能在知道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拉琴,说明他具有了很大的勇气。

生:第三次:这孩子进步非常大,相信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的。

师:每个平静的眼神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鼓励

师:只不过是无声的鼓励,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我”一直以为老妇人是个聋子,后来妹妹告诉了“我”真相:原来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曾经是首席小提琴手。此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激动,更多的是感激,感谢

师:按常理,“我”应该去感谢这位老妇人,但“我”有没有这样做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没有。文章最后一节。

师:为什么不去感谢呢?

(学生讨论)

生:美好的东西需要好好珍藏,用心去品味,把他留在心间,让他成为永远的无声的鼓励,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生:我们的心灵早已息息相通,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的,有时无声所传达的情韵比有声更丰富。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美的如童话一般,她折射出老妇人那水晶般透明的美丽的心灵,“我”怕惊扰了她,只要“我”自己心中永远铭记即可。

师: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下面再读两则类似的“美丽的谎言”,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分发资料)

材料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订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学生思考)

生:自信离不开他人的鼓励

生:成功是需要鼓励与期待的。

师: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帮助,这样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期待之中,那么他将越来越有自信心,潜力也将被充分的挖掘出来,最终也将真正的获得成功。

师:文中的老妇人给予的鼓励是无声的,默默的。其实,在生活中,鼓励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受到过他人的鼓励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次模拟导游,我本来没有信心,但同学们的掌声给了我鼓励与自信。

生:刚才朗读时,本来很紧张,但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我顿时就有了勇气

师:你给予过他人鼓励吗?谈谈你的经历。

生:要入团写申请书时好朋友没有信心,我鼓励了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都很高兴。

生:学校举行艺术节,同桌的歌唱的很好,但没有勇气报名,我鼓励了他。

师: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鼓励中,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的更加的自信,生命之歌会更加的昂扬。

教学反思:

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如何返璞归真?也力争通过自己的课堂来进行探寻。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言语内容,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应着眼于言语形式,即怎样写的,揣摩文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所以,在教学中着眼于词句来把握“我”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老妇人三次“平静”的眼神。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其二,教学各环节之间应该如何巧妙的过渡?预设性不能太强,雕琢的痕迹不能太重,应该追求自然过渡,彼此渗透,这样才能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其三,朗读应该如何进一步的落实与具体指导?综观很多的语文课,对于朗读的具体的指导涉及的较少,仍处于一种混沌的局面。在此节课中,也有同样的困惑。默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有感情的读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具体落实。

最后,对于浅文如何深教,还应作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不脱离文本?又如何不局限于文本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八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找出“连忙”、“轻轻”、“吹”等词语,体会夫人的机智和勇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自学4~7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文中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哪些行为中,体会出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你认为从哪些语言可以体会到“生死攸关”,请同学们用“——”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之后,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进阅览室等途径,阅读这样的英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那么,希望你们把受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3 5790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