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分学期版)【通用3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一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一、 不会听课的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很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请分析小刚不会听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 原因: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

二、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请问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直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直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三、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和“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认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四 、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答案要点: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 、 欧洲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斯学院,它使古希腊的科学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城。

1775年,法国将巴黎科学院改组为法兰西学院所属的一个部门,使法国的科学研究全部集中在高校,当时的法国科学技术成就跃居世界首位。

美国的理工科博土有近一半在高等学校工作,美国的科学家被高等学校聘用的约占科学家总数的40%。美国高等学校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1978年,美国基础研究共支出60亿美元,其中大学占了60%。

试用上述材料分析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上述材料反映了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社会作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φ娜挝瘛?

第二,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高校的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众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学,还可以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研究能力,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高等院校集中了一批一流的专家教授,构成了良好的专业结构。还有年轻的精力充沛的研究生作为人才梯队,从而使高校有良好的条件进行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可望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正由于这些便利条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中的基础性研究,在高校中投入越来越多的人才和物质条件。很多国家因此而占据科学前沿,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就。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二

教育学案例

1、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劳动技术活动:一种根据劳动学,但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上述观点是错误的。①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②教育理论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上来说,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说,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③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又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2、对成都市不考试、就近入学有什么看法?答: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了教育偏离他的轨道。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地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新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得智育,而忽视了其他四育地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3、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 教育发展的趋势。

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它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只能是潜在的或可能的劳动力,要把这种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实现。;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把知识形态的劳动力转化成直接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直接的劳动力要素,从而在在生产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4、试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仲永长大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要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必须有良好的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心理科学素养;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是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不能忽视,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①教育教育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③教育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④教育具有发展个性的作用。

5、从方仲永的事列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不能变为现实。

5、教师罚站学生行为的分析?①在案例中由于学生玩游戏机在教室内发出声音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但是教师的行为失控了,到了最后竟然动手将同学拉起来罚站了。教师在这里没有意识到他对学生实施的是体罚,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②当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把握好度,不能用语言去刺激学生,更不能用不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③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调控好自己的言行,务必使言行符合自己的角色。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成绩册不仅有分数,还有班主任的评语,这说明了什么?①

以上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课程评价方面,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成了基本的评价方略。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语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4)强碉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7、陈老师让王超单科免修论述?

1、陈老师让吃不饱 的学生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①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③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自主进行只是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3、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当陈老师发现王浩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但可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课题,知道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问题,叫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地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主导作用的体现。

8、张老师叫立定跳远地案例分析?

1、张老师通过讲解立定跳远要领并为学生们做示范,这是以教授法和练习法为主。再出现青蛙这一突发事件时,张老师又引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使用了谈话法。

2、①张老师在面对青蛙这一突发事件时,能控制这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第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张老师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③张老师善于创设和谐的情景,利用青蛙跳远的动作,通过问答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④张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年龄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⑤张老师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比赛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9、刘老师发书案例分析?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刘老师从发书大家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提高了道德认识;精彩的演讲和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产生了道德意志;大家有了要书想法,出现了道德行为。②通过发书这一活动,刘老师抓住了其中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开始对谁得到有印迹的书的认识不一,在刘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学生的新的道德认识战胜原有的道德认识,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10、王老师对卫生现象的处理案例分析?

1、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①制定班级发展目标。②形成有效的班级领导集体。③制定为班集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班规。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⑤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⑥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次班会有了班训,有了一个良好的奋斗目标,并建了班级卫生责任制来给予保障。

2、从班会的内容上看,王老师紧紧抓住刚刚发生的扫屋**,并以此为主题,制定了班训,解决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力量,催他们奋发向上。 从半会的形式看,班会上贴出了火红的班训,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班会让大家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面。

11、从学生作文中分析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课外活动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向学生进行思想正字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和研究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是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学实践性作业,已发展对科技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活动。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文艺方面的才能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的实际教育活动。主题活动:一种就某一特

技术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课外劳动实践。课外活动的意义:①满足多种需要,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精神 生活②多渠道获取信息、开阔视野③接触自然、了解生活、密切同社会的联系④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⑤培养个性、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12、一个学生自述案例分析?①学生评价要围绕着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要注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应该是不同的,也必然是不同的。该教师对于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进步不但毫无表扬和鼓励,还带了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成长变化。这样的评价不但不会让学生丧失 进取的斗志,甚至会自暴自弃,完全放弃进取的可能。②在评价班级内不同学生时,我们可以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它是将学生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学生自身的若干侧面进行相互比较。这位学生可能过去在学习方面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是他有不肯服输、积极向上的形态,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应该以他过去的表现为评价标准,对他表现予以较高的激励性评价。

13、教师发表论文的分析?

1、在动机上,徐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以达功利目的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不是作为职业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动机缺乏持久性;在方式上,徐老师仅仅重视重视他人的经验,而不是注重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没有自觉的实践,没有自己的创新,因而其教学研究是没有深度,难以形成自身特色。

2、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助于教育科学的繁荣③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④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发展。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篇三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案例4: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答案要点)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5: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答:学生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案例6: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只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遇到这种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应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因为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共同进步。

案例7:开学的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假如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假如我是邹老师,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和言教,还要善于身教和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和感化学生。

案例8: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材料中的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了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分学期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3 7297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