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教学反思【10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教学反思涵盖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参与和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方程的教学反思【10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 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4.如图所示,大拇指与小拇指尽量张开时,两指尖的距离称为指距.某项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h是指距d的一次函数,下表是测得的`指距与身高的一组数据.

指距d/cm 20 21 22 23

身高h/cm 160 169 178 187

(1)求出h与d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d的取值范围)

(2)某人身高为196cm,一般情况下他的指距应是多少?

5.小李师傅驾车到某地办事,汽车出发前油箱中有油50升,行驶若干小时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请问汽车行驶多少小时后加油,中途加油多少升?

(2)求加油前油箱剩余油量y与行驶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3)已知加油前后汽车都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加油站距目的地210千米,要到达目的地,问油箱中的油是否够用?请说明理由.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2)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课安排在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被广泛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课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最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术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术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利用率100%。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探究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合作,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情感修炼与开导: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认识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初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的含义。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经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转换拓展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结合例题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仔细分析题目题意,促使学生朝数学模型方面理解。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南通市的东城区吗?那宽广的人民东路延伸段正吸引着许多投资者的目光,南通市最大的环保热电厂已在东城区的新胜村拔地而起(图片展示),让我们乘36路公交车去感受一下吧!

假设36路公交车无障碍匀速行驶,途经小石桥、国胜东村、观音山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

地名时间

小石桥8:00

国胜东村8:09

观音山8:17

新胜村在观音山、国胜东村之间,到观音山的路程有3千米,到国胜东村的路程有1千米,请问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有多远?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指出:这是一个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般借助于直线型示意图,教师首先画出下图,标出两端地点。

小石桥观音山

最后师生共同逐句分析,并提问:你从此题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教师作如下总结:

1、看表格有:

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___分钟;从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__分钟;

从国胜东村到观音山有______分钟。

2、你能画出汽车所经过四个地方的顺序图吗?不妨试一试;对照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有关路程的信息。教师最后整理成如下示意图:

小石桥国胜东村 新胜村观音山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你会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妨试一试。(以同桌同学或前后两桌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此题怎样解,教师巡视之后,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教师评讲时,让学生指出每个式子的意义。)

如果学生中有人利用方程做出,教师分析左右两边的意义;如果没有,则作如下提示:

如果设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为x千米,教师根据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口答:

1、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千米,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千米。

2、小石桥到国胜东村行车_____分钟,小石桥到观音山行车_____分钟。

3、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为_____千米/分。

让学生口答,请学生判断修正,并提出此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与从小石桥到观音山的汽车速度相等吗?由此启发得出方程:

指出: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此方程中解出未知数x,从而得出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

(三)类比分析、总结提高

1、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中只能用已知数表示;而方程是根据问题的相等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未知数,即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同学们也看到列方程比较方便,而算式较繁。

2、列方程的步骤

让学生根据例子,总结出列方程的三步骤:(1)设字母表示未知数;(2)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3)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3、对于上面问题,你还能列出其它方程吗?如能,你依据哪个相等关系?(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四)例题分析、揭示课题

同学们是否参加过学校的义务劳动呢?下面一起讨论义务为学校搬运砖块的问题。

例1、学校组织65名少先队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六(1)班同学每人搬6块,六(2)班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六(1)班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这个问题已知条件较多,题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列算式不易直接求出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分清已知量、未知量,寻找题中的相等关系。先让学生试做,然后抓住时机,亮出如下表格,见机讲解。

六(1)班六(2)班总数

参加人数

每人搬砖数68

共搬砖数 400

2、 通过上面所做的题目分析看出,有些问题利用算术方法解比较困难,而用方程解决比较简单。由上面题目分析也得出:这些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3、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师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评讲。

4、例2: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一根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让2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科学生在下面做,然后,师生共同批改,批改时,对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列方程的步骤讨论讲解,并指出方程左右两边的意义。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1 师生共同小结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 列方程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练习:

(1) 环形跑道一周长,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

(2) 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高,面积是,求上底。

2、 作业:课本73页第1、5题。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例1例1示意图

定义例2

列方程的分析过程归纳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根据生活经历,自编一道列方程应用题。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3)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 25=310 b、 ( 25)=310 c、2 [ ( 25)]=310 d、[ ( 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 25=310 b、 ( 25)=310 c、2 [ ( 25)]=310 d、[ ( 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了关于方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预设

生1:方程的意义。

生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生3:解方程的方法。

生4: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2.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方程)

⊙回顾与整理

1.方程。

(1)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②算术式是一个式子,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与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什么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3)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①等式的性质。

②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互逆关系。

(5)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3题。

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②指名到黑板前进行板演。

③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解的。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并集体汇报,然后教师明确: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②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性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3)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顾与交流”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各题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自主解决问题。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5 分钟)

1.列方程

(1)某数的5 倍加上它的2 倍和是42,求这个数。

(2)x 的5 倍减去它的2 倍差是1.2,求x。

2.育民小学四五年级共植树600 棵,五年级植树是四年级的3 倍。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1)画图,找等量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层次练习(15 分钟)

1.育民小学四五年级同学植树,五年级植树是四年级的3 倍,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300 棵。四五年级各植多少棵?

(1)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会解答这道题吗?试做

(3)订正:

解:设四年级植x 棵,五年级植3x 棵。

3x-x=300

2x=300

x=150

3x=3150=450

答:四年级植150 棵,五年级植450 棵。

2.试一试: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4 倍,妈妈比女儿大27 岁,妈妈和女儿各多少岁?

学生独立做

3.小结:解答时,要抓住有倍的那句话设出未知数。看一看是求它们的和还是差,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15 分钟)

1.看图列方程125 页3 题。

完成后交流

2.对比练习

(1)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从相距112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6 小时相遇。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从相距112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6 千米,二人经过几小时相遇?

(3)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6 千米,经过1.6 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交流(5 分钟)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 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 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 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 50=100

x x=100

像x 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9)

学习目标

1.通过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的参数方程,掌握求一般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基本步骤.

2.熟悉圆的参数方程,进一步体会参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在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是什么?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预习教材p12~p16,找出疑惑之处)

如图:设圆 的半径是 ,

点 从初始位置 ( 时的位置)出发,按逆时针方向在圆 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点 绕点 转动的角速度为 ,以圆心 为原点, 所在的直线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显然,点 的位置由时刻 惟一确定,因此可以取 为参数。如果在时刻 ,点 转过的角度是 ,坐标是 ,那么 。设 ,那么由三角函数定义,有

这就是圆心在原点 ,半径为 的圆的参数方程,其中参数 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刻)。考虑到 ,也可以取 为参数,于是有

应用示例

例1.圆 的半径为2, 是圆上的动点, 是 轴上的定点, 是 的中点,当点 绕 作匀速圆周运动时,求点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教材p24例2)

方程的教学反思(篇10)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的两根为x1=-b 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 x2 x1?x2

x2-2x=0

x2 3x-4=0

x2-5x 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 px 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 bx 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 x2 x1?x2

2x2-7x-4=0

3x2 2x-5=0

5x2-17x 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 px 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 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 bx 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 ax2 bx c=0(a≠0)

∵a≠0,∴x2 bax ca=0

∴x1 x2=-ba,x1?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 3x-5=0

(3)13x2-2x=0 (4)2x2 6x=3

(5)x2-1=0 (6)x2-2x 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 1=0 (x1=2 1,x2=2-1)

(2)2x2-3x-8=0 (x1=7 734,x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 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 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 2=x2 (3)6x2-3x 2=0

(4)3x2 x 1=0

2.已知方程x2-3x 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 bx 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方程的教学反思【10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9 14317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