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通用4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篇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篇二
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亲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思维的秋霜。班主任与学生的每一句谈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为学生接受和领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本文试从班主任语言的艺术技巧来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浅见: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语言负载丰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班主任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要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叫张书宝的同学在计算检测中全级最少分,很多同学都讥笑他。我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在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我说:“书宝同学是没考好,你们急,老师也急,相信书宝更急;但是,这能光怪书宝吗?和同学们比起来,书宝成绩是低了点,才考了69分。可是,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上次口算检测书宝才得了48分,从48分到69分,他已经进了一大步!你们中的哪一个,在这回的检测中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而他的进步,是自己默默地努力获得的,你们中的哪一个,又曾经帮助过他呢?”看到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个好的班集体不光要学习好,还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讥笑一个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这难道是207班的同学应该做的吗?同学们都很热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一起加油。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话语一落,“呼啦”一声,十几个同学举手发言,他们想了很多很好的办法。如:要组织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一定要帮助书宝同学把成绩赶上去……。
二、因势利导,激发自信,让微笑温暖学生心灵。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个班主任,可能最重要的表情就是微笑了。当学生错了时,微笑着说:“知道错了,改正就好!”让他们的心中出现一些温暖的色调。实践证明,班主任一味板着脸说教是行不通的,反而会拉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班主任充满情感性的话语再加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上思想品德课或周会课的时候,我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常对学生说鼓励性的话语。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我让学生按小组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鼓励学生说:“不管谁上台表演,代表的就是你们整个小组,看看那位同学为集体争光。”学生都很踊跃,争着要上台展示自己,第一轮下来,我微笑着赞许说:“××同学好样的!表演很精彩,为你们组争了光,我们用掌声感谢他。”这样很快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在上来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背负着一种“责任”,要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我有意设计了一些表演难度不大的角色给怕羞、腼腆的同学来表演,微笑着鼓励他们去尝试:“××同学,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是一位勇敢的孩子!”让他们树立信心,表演后,我都会因势利导,赞扬他们说:“太棒了,××同学表演得真精彩。”然后带头鼓掌鼓励,或者说:“你的表演非常有新意,很有创造性,如果表演的时候更大胆、更投入一点,那就更精彩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启迪发挥教育功能。
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捕捉容易使学生思考醒悟的机会,动真情,说真话,语意要明确,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启迪的余地。
我班有个叫钰琳的同学,她过生日时,舅舅送她一盒水彩笔。她喜欢极了,还带到班上向同学们炫耀,好些同学的很羡慕她。可是钰琳不爱画画儿,也舍不得使用新的水彩笔。心想水彩笔用过了,同学们就不羡慕她了。我知道后,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我说;“古时候,有个人得了一支好箭,高兴极了。他把这支箭放在家里,天天都要拿出来看看,就是舍不得射。没过多久,这支箭生锈了,成了一支没用的箭了。你喜欢水彩笔,真喜欢就要用它画画儿,你说对不对?”钰琳听后很不好意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对我说:“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第二天,她就用水彩笔学画画儿了。
总之,班主任语言要善于传情,工于达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要多家访或与家长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孩子思想动态;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要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语言的真正魅力。
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篇三
一、背景简介:
爱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永恒主题。人类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孩子需要爱。成长中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教师的观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变化发展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他们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二、事例过程:
2009学年度,我教一年级语文时,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不做,上课贪玩,老师头疼,同学厌烦。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育,收效甚微。我没有放弃他,主动地去接近、帮助他,在学习上对他降低要求,耐心辅导。我与他达成如下协议:听写字词,以5个为基数,多对一个,奖励一个“小苹果”。为了得到奖励,他上课开始认真写字了,虽然经常管不住自己,但有了转变;听写虽然不达要求,也有了进步。我及时与他交流:“有进步!你把错字写会,老师二次听写,如果你全对,奖励大苹果一个,怎么样?”此后,每次到教室去,他总是主动地把本子拿到我面前:“老师,我改写完了!你什么时候听写?”有一次听写字词,他居然全对了。他得到了大苹果的奖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
此后,我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我多次家访,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地,孩子学习有了进步,班里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在同学中有了威信,对学习感兴趣了,认真写字成为他语文课的主要内容。看着这样一名后进生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
三、反思感悟:
1、原因分析:
学习习惯不良的习惯,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在争吵中长大,父母对他关心很少,感情上的交流沟通也较少,发现成绩不好非打即骂,使孩子从小养成孤僻、贪玩的内向性格,平时很少交朋友。但是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但是“恶习”难改。
2、措施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首先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多处,从细节入手,从易到难,采用奖苹果的办法,激发他在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追求进步、渴望认可的本性,逐渐改变他的不良习性,特别是在集体教育行为中,他由于学习上的努力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在班级中有了威信,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取得了进步。
3、效果分析:
由于家庭等多种原因,造成了**任性、孤独、自私、说谎、情感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如果老师放任自流,那很容易造成各种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提炼成发光的金子,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失时机地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喝彩。
4、教育反思: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学生就会在不断被赏识的过程中快乐成长。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更是渴望获得赏识,他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依靠教师“孤军作战”,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景,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他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几分美感。”实践告诉我们,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赏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雨点红桃千树,和风染绿李万枝”,经常赏识你的学生,必将会迎来桃李芬芳的春天,让你品味到“百花争艳”的教育美景。
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篇四
当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致使部分优秀生出现了思想误区。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与教育。
案例:凌小刚是我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充满朝气的他,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总可以见到他活跃的身影。可是,接触时间越长,我越是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优越感太强,争论问题时喜爱咄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他是独生子,父亲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经济宽裕的他出手大方,经常买零食或买一些不切实际的明星“大头贴”,花钱如流水。
像凌小刚这一类的优秀生在我工作中还遇到过不少。这一类学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家长的喜爱,同学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这个方面。人们看到的通常只是优秀生优异的成绩,却忽视或放松了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方面等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秀生骄横无理、自命不凡的性格。同时,优秀生当中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激励方式不当,如过于注重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使他们滋生了不断膨胀的“物欲”,产生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习。
针对凌小刚同学存在的思想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纠正和引导的:
对策一:学理财,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为了使小刚同学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我有意识让他担当班级的“财务管理员”。每年,我都要求任教班级的学生把班级废纸或废品收集起来,卖给废品店,换得一些学习用品,以供大家使用。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白钱来之不易,要把钱花在最急需的方面。小刚同学自担任管理员以来,表现非常突出。除在学习之余认真收拾、整理废纸外,还把每一项收入和支出记得清清楚楚,成了我们班出色的“财务管理员”。班级角色的转变也带动了他生活中的转变,原来花钱如流水的他渐渐变得“吝啬”起来,校门口的小店再也看不到他熟悉的身影。但是,“吝啬”的他却在一些献爱心活动中表现得异常“大方”。在那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40多块钱大方地捐了出去,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赞扬。
对策二:找不足,增强“危机感”。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写过一首寓意深刻的诗:“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诗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他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原来的凌小刚就是这样的同学。针对他的这个问题,我在班内设立各种竞争机制,例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建立小组竞赛制度。为使凌小刚这类优秀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危机感”,我把他们分在了同一个小组,每次检测或竞赛都来比比高低。这一做法挫去了这类优秀生由来已久的“锐气”,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小刚同学。一次阅读能力竞赛,小刚同学排在该小组的倒数第二,一向咄咄逼人的他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纠正错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满以为这次考试一定可以拿到本小组的前三名,没想到他们太厉害了,把我赶下去了……”就这样,他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懂得了要发奋自励,勇往直前。
凌小刚同学这一案例说明,大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培养能力,创设竞争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不足,挫去“锐气”,是纠正优秀生思想误区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比苍白的说教会更有实效,更能让人领略喜出望外的愉悦!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师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