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二
这一课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用很科学很专业的术语一一地解释清楚,那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越听越糊涂,最后不耐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模糊一点的教学方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活动,在经历亲身体验活动之后,理解概念。
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观察活动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我体验实事求是的描述给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结论。学生在描述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内容的真实”,也就是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但在语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个性的。如学生在观察上肢运动后对肌肉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肌肉变粗了;肌肉变胖了;肌肉鼓起来了;肌肉凸出来了;肌肉变短了;肌肉变紧了;肌肉鼓起来了;手心热起来了等。这些语言虽然不是专业术语,更谈不上科学性,但确实是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临结束前,我让学生仔细阅读作业本上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
课后,我也布置学生去自己阅读书本上的单元资料库,进一步了解身体上有关骨骼、关节、肌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三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黄色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黄色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黄色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黄色。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黄色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师:我们称它们为形形色色的叶。老师今天为大家提供了12种植物,你知道自然界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观察各种叶(多媒体)。
师:想想,叶除了刚才讲的不同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不同吗?还可以用什么观察?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手摸、舌头尝可以吃的植物的叶。
师:大自然中柳树的叶是不是像你们画的?(老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第一次画的叶)
生:不是。
师:等春天柳树发芽了,请你再为柳树添上树叶。
[思考]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分析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本案中,张老师一共让学生画了3次叶。
第一次: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为柳树添叶”。张老师用黑板上的柳树干和彩色粉笔,诱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二次:每个学生“寻找记录其它叶的颜色”。张老师以“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激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三次:每个学生“画一片让别人一看就能猜出的叶”。张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一次推向高潮。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耐心对同一事物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张老师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采用画叶的策略,3次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愉悦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观察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
二、制造冲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张老师在学生第一次画叶后,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矛盾,要求学寻找并记录“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第二次画叶后,张老师针对学生观察不全面的特点,指着学生画的只有黄、绿颜色而没有颜色分布等特征的画,让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几号叶”。再次制造冲突,引发争论,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 一看就猜出画的是几号叶?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学生第三次画叶后,张老师再次让学生玩猜叶游戏。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你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3次要求逐步提高的画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在2次猜叶后的反思中,学生自己悟出了观察叶的方法,他们的观察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他们发现了植物叶的不同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到后来的边缘、叶面、叶脉等不同。最后,由用眼观察到用鼻、用手等感官观察。
总之,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制造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多次、不断深入的观察中,逐渐获得对知识、方法和态度的体验和领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四
一、 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 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