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最新z6com-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官网 > 教师教学 > 教师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优秀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一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对孩子各项能力培养的逐渐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上注重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做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老师最容易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当中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学校当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上的题材来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也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就与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了。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一项能力的培养,且在这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以下笔者针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大课程,其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虽说思想品德课都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学生思想仍处于跳跃性的阶段,他们的基本价值观仍不能完全地固定,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有侧重点地将学生引导到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知识点上,从而更加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应试教育仍存在

我们国家新课改已经在国内大部分普及了,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应试教育的现状仍存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乏有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方面认识不够,从而在上课时往往就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坐着听或者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久而久之就显得较为单一,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兴趣,这样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适当地改变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4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进行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没有具体落实到,许多教师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以高分为目的进行教学,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教师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上并没有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给予过多的重视。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2.1学好基础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是提升任何一项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首先更要掌握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点,这些基础的知识点具有很有价值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教师根据教材、依托教材,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将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去领悟课堂上内容的真谛。这样有基础地培养避免了毫无目的地去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第一单元知识点:责任。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时,首要任务应该先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透彻,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吃透、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责任相关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责任的意义与重大。

2.2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的上课形式更加不能单一死板。所谓创新,就是要不一样的东西。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味地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务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九年级中关于“集体与个人利益”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什么是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等等,针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变换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请学生在讲台上表演以本单元知识点为主题的话剧,由学生自行设计剧本与演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注重实际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往往都会设计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这一环节的内容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的形式基本都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环节内容的引导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倡鼓励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通过课后时间去进行社会调查,学生们在此之中可以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提纲,有的负责联系走访对象,有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负责整理与统计数据,学生们将最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在班上评出一组最佳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此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認识,促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思考看待问题,在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与竞争的意义与关系。

3.结语

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道路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学科中都应该融入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决策,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引起每一位老师的重视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付诸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周天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xx(57):160-161.

[2]蓝子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xx(25):69.

[3]陈济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11):16.

[4]孙红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高考(升学考试),20xx(8):47-48.

[5]于 萍。探讨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xx(3):153-153.

[6]鲁建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xx(78):123-123,124.

[7]黄国兴。刍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xx(2):88-88.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许多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求知欲望不强,参与积极性差,上课发言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让众多思想品德课老师们都发出了"现在的思想品德课难上"的感叹。如何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自然也成了老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观察和体会,认识到如果把商界广泛应用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的"斗"起来,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的困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陈旧,能吸引学生的东西不多,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去年有幸观摩过刘振南名师的一节课改观摩课,我发现整节课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他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善于运用竞争机制去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讲授新课到作业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竞争"的味,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巧妙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热爱。

二、"竞争"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好胜心,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好胜心,都想在大庭广众下表现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扬。学生如果有了好胜心理,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到最佳水平,以保持领先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超越自我。实践证明,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能营造出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关心尊重残疾人,我让两个学生扮演盲人,蒙住眼睛到讲台上抓苹果,看谁在没外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快拿到苹果。表演完后再让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又活跃了课堂,同时又实现了竞争表演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学中适时采用"抢答""竞猜""争上游"等方式去"刺激"学生,往往能减轻学生怕回答的心理压力,激励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自我,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热情,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

三、"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在竞争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实中,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学生出现了过于依赖家长、依赖别人的心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上不主动,不积极,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擂台赛""精英赛""小组赛""辩论赛"等方式,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倾吐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其自信心,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就能实现激发潜能与创新力的完美统一。比如,我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就是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然后就"发生火灾时怎么办""遇到地震时怎么办""遇到泥石流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让学生提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提的方法多者为获胜,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为了自己的队能取胜,都在认真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交流中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竞争意味着对人潜能的释放,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奋发向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今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学生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团队意识的培养。甚至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却不屑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古训。而教学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能使许多学生认识到集体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样他们乐于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比如,我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组织了一场接力擂台赛,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组,要求正反双方就上网的利与弊,轮番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要求每个成员只能上台阐述一次,然后根据参与发言的人数的多少、效果,来决定胜负。这样,两大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都在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比赛中一方队员阐述完后,另一方的一个后进生匆忙上阵,可上去后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竟然在讲台上哭了起来,显然这种为荣誉而战、为集体而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可见,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他们会对集体的事情热心参与,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就能化解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遇到的困境,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使每个学生在"竞争课"中都"学"得开心,"玩"得开心,从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实用的精品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三

一、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4、调整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接受度。即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实质涵义。比如,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班风沉闷的班级开展有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合作“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思想品德知识教育;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当增加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实社会的日新月异是书本教材难以同步跟进的,所以教学就需要依靠教师将理论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喜爱、关注的事件加以联系,让知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一方面能够摆脱思想品德课的说教形象和相对滞后性,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关注身边大小事务,使之开拓视域之余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论文 篇四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探究》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及如何加强思想品德的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该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性、批判性都有所发展,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喜欢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但是,他们不善于在变化的情况下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引导教育不好,他们便容易误入歧途,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恶果。所以,必须加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依然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上的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开设思想品德课,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初中生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

三、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方法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一)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下,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二)改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所以,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作为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教育技术手段,把那些过于理性的理论变为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如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对该现象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对讨厌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重视对初中生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下,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年第9期。

[2]周明:《初中品德教学应注重时事》[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3期。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五

【篇一】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第二、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第三、“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引导不好,会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而无法把持住课堂,结果“百花齐放”的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⑵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教学所要用的素材准备充足。⑶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如知识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较强的责任心。

第四、在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⑴切记把握好“快乐”教学的适度,如果“快乐”无度,结果绝对导致教学失控。⑵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⑶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

总之,教师要全力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在乐中教,生在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篇二】

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的愿望,更是所有学生的盼望。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我们,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相反,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在这里,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思品课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思品课而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并且要敏捷地抓住课堂生成升华学生的情感。以前我总觉得上思品课很难,因为书上的内容很少,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但教师却要抓住这一两句话收集资料、设置环节来充实一整节课。资料少了,环节设置的不够多了,一节课的时间就用不完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总是想方设法去找资料、找借鉴,将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虽然每一节课我都充实地上完了,但总觉得是浮于表面,没有那种师生之间的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关于责任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活跃,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述身边的关于负责任的人和事,大家都争相发言,而且讲得都很好。本来我觉得这样真的挺好的,学生动起来了,参与率也很高,整节课按照老师的设想在发展。但是在点评的时候教研员说太赶了,为教学流程所缚,没有抓住精彩,点评不到位。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其实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思辨的情绪中远比用纷繁复杂的各式材料来打动学生要有效的多,而这才是思品课高效课堂的生命线所在。

二、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思品课的高效课堂跟课堂的导入、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参与状态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些环节的制造者和实行者是谁?是教师。所以打造高效课堂,追根溯源,教师很重要,教师的心态、情绪、才识等等无不对课堂产生影响。古语有云:亲其师,才信其道。教师个人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穷的,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说,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教师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的情绪将受到感染,身心振奋;

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从而使教学峰回路转,增强效果。要想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有爱心,关爱学生。课堂上不能一看到学生犯错就板下脸来训斥,旁敲侧击或者提问都是很好的提醒和教育方式。也不能总关注几个活跃的学生,其他的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而且如果长期不关注他们,他们对思品课堂也会渐渐丧失兴趣;

二有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从一进教室学生就能感知。如果教师本身无精打采,学生的情绪也会被压抑住。如果教师情绪高昂,学生的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

三要身怀绝技,征服学生。对于我们思品课来说,课上例举的事例、创设的情境,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新意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要满腹活水,折服学生。一个思维敏捷、知识广博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惊叹不已,百般信服。最近在教授九年级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题时,我预先做足了功课,对于自己以前一知半解的中国文化代表下了一番功夫,上课时侃侃而谈,看到学生眼神中透露出的赞叹与信服,我的情绪也被空前调动。当然这只是有针对性的准备,而要应付瞬息万变的课堂,洒脱自如地搞好教学,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积极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积极关注时事动态,与时代接轨!当然这些要求要做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至少可以从现在做起,经常给自己充充电。

三、高效课堂需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我认为必须要沟通师生的感情,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愿意学哪门功课。因此,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所以要使学生喜欢学习你教的那门学科,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多与学生交流,真诚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你的亲和力。教师以爱的情怀去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比任何高深理论都有说服力,它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无私真诚的品质。以心灵塑造心灵,将爱心、耐心和包容心渗透到教学中,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地学习。希望是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学习。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更得以顺利进行。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是开展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要想学生喜欢自己,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表扬,强化、巩固这些闪光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还有一个教师要想搞好高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高效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篇三】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偏离、教学思维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学过程低效化等问题。因此,基于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践行能力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比较法和创新思维来建立有效教学路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核心素养;

自2002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社会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了学校教学实践。这一改我国小学课程分科设置的特点,以综合课的全新形式成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但是,这对适应了分科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也提出了挑战。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也为社会课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教学方向。我国的综合课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师范教育阶段也缺少有针对性的培养。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缺乏专任社会课教师,相比于传统学科,社会课远远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社会课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尽管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课程较为喜爱,但是课堂教学多停留于形式上的新颖,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之义。因此,在既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尝试探索融合这些方法和理念的基本路径,以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教学原则

综合课需要全方位的综合,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具备文化素养、发展能力和社会意识。课程标准中以“理解、掌握、比较、分析、体验、参与”等词语表述的课程目标,更是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把握社会课的核心要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发展。

(一)以人文教育为基础

人文素养强调,除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积累和认识外,还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的价值及存在,并具备欣赏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艺术修养,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取向等。[1]人文教育的核心涵养是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人性、人格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上获得提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人文教育中,知识应当以价值为中心并归于价值,以进入人文问题的方式来激活自身并在价值中找到恰当的归属,进而显现自己的灵魂并进入学生的心灵。[2]社会课更在于以思想滋养价值的成长。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3]

(二)以多元视角为手段

具有问题意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能独立思考和判断,能自主做出选择和决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大胆尝试,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等[4],这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课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因此,借以多元视角:第一,以问题意识构建多元认知,即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发展需要,以学生的视角理解和尊重他们,支持学生的独特认知和表达;第二,以历史视角构建世界观,建立关系意识,认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只有时间、空间与人相互关联起来,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认知;第三,以全球视野增补社会范畴,全球化趋势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欣赏、包容、理解文化多样性,不仅以学校、社区、地区、国家为思考对象范围,更应建立全球共同体意识,关注人类发展中的共同问题;第四,以文化视角传承民族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第五,以反思和批判精神促进思维创新和能力发展,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这是核心素养尤为重要的方面。

(三)以社会价值为取向

社会课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公民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公民。在小学社会课框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树立法制、权利、义务等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忠诚、爱国、诚信、友善、尊重等道德情感和社会担当,认同国家公民身份并积极践行,提升文化自豪感,关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学生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等,都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社会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应该体现在每一学科之中,但是尤以社会课在深刻揭示人性、社会性、历史性等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

(四)以践行能力为目标

社会课的实践性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且具有更好的行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有限的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与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最后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教学内容包括可想象的、可看见的、可触摸的、可经验的,任何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都可以而且应该建立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行转化、知行一致、知行合一,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取向偏离价值目标

由于各方压力,学校对于主要教学学科的偏重使社会课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既有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社会课周学时数较低,且常被其他学科挤占;教师多为兼职,备课不充分,应付倾向严重;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养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而未形成价值情怀和解决问题的价值立场,亦未形成行为能力与道德自觉,从而丧失了对人文问题的自觉关照。如果我们把人文知识当成客观知识来教与学,而无视人文知识的价值本质,实际结果将是教育大批量地产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学历人。[5]

(二)教学思维简单、缺少突破

囿于传统的教科书观,教师习惯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且主要的教学资源,这恰恰违背了社会课教学的初衷。社会课教材中有限的信息并未传达出教学的全部内容与思想。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钻研和拓展,或仅从教材、从成人、从知识的单一视角出发,则会忽视学生眼中对事件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甚至不同角度的理解,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忽略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可能。今天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信息内容是全方位的,认知渠道是多样性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如果不能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关注,社会课教学将很难取得突破。

(三)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

社会课中常被提及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演讲法、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往往在教学中缺乏有机的联结,不是简单罗列,就是生搬硬套,致使课堂效果远远低于预期。社会课的教学强调综合,但是综合不以方法用得多、用得新为好,而是有效调动课堂资源、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为宜。教师总是擅长使用“灌输”“说教”“训导”这样的方式达到强化认知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需要,使得许多方法没有被恰当使用并发挥效果。一节课好与不好不在于运用了多少方法和手段,而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组合起来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忽视思维能力

思和辨是智识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爱真理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加批判精神。《论语》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看似放手“让学生学”,但是学生大多仍然处于被动地位。答案只有标准的才正确,规定只有学校要求的才合理,表现只有教师满意的才最好。这些都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判断等被限定在既有的条框之下,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也湮灭了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三、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教学路径

社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难题,诸如教学理念转化的问题、教学内容提升的问题、教学方法融合的问题、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都激励着教师对于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不断尝试和探索。

(一)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6]而人文教育须从阅读开始,这是提升内外涵养的基本方式。社会课的阅读教学应不同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在此,阅读资料范围更加广泛,涵盖学科门类更加庞杂,不拘泥于字、词、句的认知和理解,而是通过作为一种主观性、个体性和反思性的知识实现对价值、人性、意义的追问和体悟。这里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比如经由社会调查而生成的报告、经由文献查阅而生成的人物传记、经由每日新闻而生成的评论文章等。这些进行观点阐释、讨论、反思等的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围绕社会课中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读书指导和任务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要使学生走进阅读,更能从阅读中走出来,运用讨论、对话、践行和反省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独立、自信、尊重、理性等素养。

(二)以有效问题促进方法融合

有效教学必然需要一种能够联结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的手段,而“问题”恰是最好的切入。好的问题不只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样”“为什么不是”“假如”等其他非直接、非正向、非实然的问题,以及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时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好的教学设计和提前预设。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紧密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通过问题推动事件展开,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促进问题的解答和再生成,从而使方法之间形成相互关联,无缝对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内容的创生,进而形成开放、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同时,以问题引导,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共同创建中,并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综合化、能力综合化和素质综合化的发展。

(三)以比较法打开多元视野

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多元。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学生的社会体验和认知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应该以更加符合学生经验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社会现实,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认同和尊重社会价值,并能做出适当的行为选择。而比较法则是通向这种高阶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有效手段。比较法可以在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间建立起一种联系,通过比较,可以明辨单一事物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可以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社会等环境下的差异、冲突与融合,同样也可以更好地认识、理解、包容和接纳这个世界。总之,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多样和有趣,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自我认知的建构中。

(四)以创新思维构建实践基础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核心素质的迫切期待,也是实现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独特性、灵敏性、延展性。因此,社会课教学可以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使学生于发现问题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尝试,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结合多元的考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具备为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和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方法、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拥抱世界的态度。

社会课教学基于常识,但不止于常识。只有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学实践,挖掘教学中的可能路径和实现方式,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使教育深入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寓有形于无形,才能使社会课教学真正发挥实际效益。

参考文献

[1][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2][5]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293(6):8-1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7.[6]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6):12-14.【篇四】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作为一门指导学生行为准则、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活化学科,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育模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生活化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以生活化课题丰富学生学习情感;以生活化实例提高学生生活认知;以生活化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态度;以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小学是一个人人生成长与知识习得的黄金发展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人格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正是这样一门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指导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学科,也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习科目。作为一门生活化的课程,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当前,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推进,更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使学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此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本文便是在对于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一些实践尝试与经验总结。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亲密性,体会到该门学科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品德与社会内容的重要性,由此直接拉近了学生与该门学科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该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

1、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中,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通常都会倾向于知识的讲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显得较为抽象和模糊;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品德与社会方面的相关理论认知不足,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尝试,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亲近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该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社会实践性要求比较强,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压抑了课堂教学氛围,也禁锢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无疑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抽象枯燥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有用性,使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够将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而有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兴奋和愉悦,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兴趣都是首要的出发点。小学品德与社会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其社会性和综合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不仅会压抑课堂教学氛围,封闭学生的思想,也会增加其知识的无趣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化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诠释抽象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体会到该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该学科的认知,提高学习质量。

二、“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合理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化”教育模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活化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因此,要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首先就应当模拟生活化的现实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模拟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现实情景下的新鲜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充分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下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例如,“友爱残疾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真实事例,学会尊重残疾人,学习残疾人顽强、自信、乐观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据此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看过或接触过残疾人吗?你们有怎样的体会?”学生们开始争相发表意见,关注点被集中起来。此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们进行模拟活动:如蒙着眼睛走路,体验盲人走路的感觉;让学生们单手穿衣服、架拐走路,体会肢体残疾人的生活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体验,让学生们深切地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难,由此获得了真实的感受。通过模拟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角色,以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从而自然萌发出尊重残疾人、学习残疾人顽强不息的乐观精神的思想,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动机。

2、生活化课题,丰富学生学习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社会性和综合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大都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生活化课题,以此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感受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实践运用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情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的意义,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父母一起逛超市,体会商店购物的过程,从中真实地了解购物的方式、途径、为我们服务的人员等等,从中体会购物的意义,感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及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便利等等,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中体会不到的。因此,通过有意识地为学生增设一些生活化的课题,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该学科之间的距离,从而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3、生活化实例,提高学生生活认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稍显得枯燥乏味,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更加感觉学习无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1]。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将枯燥的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鲜活的生活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化的视角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以此改善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科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2]。

以“我们遵守规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以及掌握什么是规则,体会规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要求从最贴近学生的实例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据此目标,在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提问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等等。通过融入生活化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识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认知。

4、生活化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态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拥有好的学习成绩,更需要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与鼓励,而这鼓励的来源便是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评价积极促进学生的一生,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教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评价,即以生为本,贴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主要指标并不是学生的最终完成效果,而是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思想活动等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于不同的环节有着出色表现的学生都会及时地得到肯定和鼓励,有助于满足每个学生渴望被肯定和鼓励的心理,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拼搏的探究精神。除此之外,在学生们完成各自的实践活动任务之后,还会召集学生们就各自的活动成果进行全班展示和集体交流,采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赞赏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肯定每个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尊重欣赏他人的态度,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

5、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生活化的课程,要想让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能够看清社会中的真、善、美,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3]。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适时地安排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切实体会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学会学以致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例如: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会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安排学生去超市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商店购物、消费的过程,感受商店服务人员为我们带来的服务,切实体会现代化购物消费的意义,感悟社会的进步。再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参加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敬老院内对爷爷奶奶们进行生活的交往、帮扶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深刻体会尊老爱幼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对于端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确保生活化教育模式得到很好的实践,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2013(12):69-70.[2]吴林龙。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7):17-20.[3]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9.【篇五】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升了学科教育成效。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深化小学思想品德德育教育。为此,文章结合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例,从几方面思考怎样开展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合作教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用;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教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采取适合的方式开展针对教学。

1创设事宜的合作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为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事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信息,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在学习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时候,基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多种多样的传媒种类,懂得传媒时刻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交流自己所看到生活中的传媒教学情境,即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小组合作调查总结当地的传媒特点。在这样的调查情境预设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分成三组,第一组调查当地报纸的种类,第二组调查当地广播电视的种类,第三组调查本地可以收到的电视频道的种类。在学生以小组形式呈现自己调查信息内容的时候,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信息的?并根据小组汇报,有意识地帮助整理其中一组的调查资料,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调查记录能力。之后,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领悟“传媒”———传媒就是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工具。传媒可分电子传媒和纸质传媒。在这种调查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充当一次调查员的角色,在小组集中智慧思考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支持。再比如学习“这是我们的社区”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知道并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前,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导语“社区的设施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我们遇到情景剧中的情况,该如何借助社区里相关的公共设施解决问题呢?”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表演情景剧,为学生创设模拟社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区的功能和借助公共设施解决问题的情况,之后通过情境学习总结出借助社区的公共设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通过恰当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游戏的引入能够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成效,让学生在轻松的引导下进一步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适当地渗透一些游戏。比如在学习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集体力量大”一课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明白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游戏为基本切入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游戏。在游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向学生出示游戏规则:每个人手中有一张图形纸,上面画着八个图形,请在一首歌的时间内,按老师的要求来图色,谁能完成任务,我就相信他的力量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涂好颜色,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力量渺小。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无法成功涂色?学生会说时间太短了,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接着提问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呢?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如果没有说出:要大家一起来涂,就这样引导:看来靠你们一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老师,你们可以从它们的身上找到办法。播放视频《蚂蚁搬饼干》。

学生如果说出来:要大家一起来涂,就这样引导:看来大家都知道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大家一起来才行。其实这个道理不仅你们懂,小动物们也懂。说说看,通过你的观察发现,你知道哪些小动物他们是靠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的。在对动物活动思考学习之后学生纷纷认识到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这个道理。在学生认识到这个道理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涂色练习,合作涂色之后将涂好颜色的图形纸张贴到黑板上。之后分别对成功的小组和失败的小组进行采访,让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的经验。总结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采访失败的小组,总结经验,让他们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合理的小组任务分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当前社会,一个人是否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逐渐成为对综合素质考查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为了能够确保全员参与,并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出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安排分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各自在小组学习中的责任,在责任的引导和制约下更好地完成互动教学,促进个人发展。比如在学习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神奇的电话”一课的时候,基于教学目标知道电话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之一,了解电话的神奇;掌握几种公众服务电话的使用方法;明白不能乱拨应急电话。在向学生介绍电话发展、阐述应急电话重要性、明确公众服务电话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演示拨打应急电话,具体操作为:从信封里取出任务,模拟拨打应急电话(两个演员,一个导演)。在明确任务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执行如下三个拨打任务。

任务一:今天上午十点,绿城育华学校校门口发生两车追尾事件。后一辆车的保险杠被撞坏,挡风玻璃被撞碎。任务二:紫金花园二幢一单元301的王奶奶心脏病突发。任务三:春风玩具厂一楼仓库发生火灾,火势有蔓延趋势。厂址:中和路23号。最后,小组汇报表演,并让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公众服务电话宣传单,并在宣传单上注明如何正确使用应急电话,深化自己对应急电话的认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下我国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引起了相关教育人员的进一步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断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蓝辉质。刍议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94):95.[2]史为广。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华少年,2017(24):9-10.[3]姜兆练,范尊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9):287-288.[4]胡振芳。小组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17(4):33-34.[5]陈敏敏。“巧让妙引”成就精彩品德课堂--以《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17(2):58-59.[6]王德友。要热闹,还是要实效--对小学品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文理导航,2016(11x):95.【篇六】

摘要:文章提出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辅助课堂教学,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以及生动化,通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意义的介绍,提出了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技术;情境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枯燥无味,导致小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1]。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和观点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为抽象枯燥。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方法单一的话,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概念、观点,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使单一的教学方法变得多元化,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2]。

(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教育性,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难以带给学生深刻的思想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实现知识内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充分发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而把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促进课程知识内化的目标。

(三)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其本身十分注重实践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拘泥于教材的话,则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极大地扩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进而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互脱节[3]。

二、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其中的理论和观点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将其应用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配备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插图,然而这些插图都是静态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插图动态化,并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宝岛台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与台湾的形成、台湾的历史、台湾风光等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宝岛台湾自古以来与我们血脉相连,同时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4]。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使小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面向社会这一更广阔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例如,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可以在学习书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各民族不同特色的视频,使学生在感受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同时,领悟“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深层含义。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都抱有一探究竟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寻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设置相应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实现教材内容和课外内容之间的实时转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较为久远,学生会感到陌生且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很难认识和理解重难点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以此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以声像合一、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和把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吃穿住话古今”时,由于教学内容大多偏离学生实际生活,他们不容易学习和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重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身临其境,深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6]。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品德与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因此,教师如何科学设计教学问题便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创设合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小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教学情境中,进而使他们在教学情境中去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国粹”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京剧脸谱、角色、国粹历史等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将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呈现给学生。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直观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受,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在具体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突破重难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洪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讨[j]。新课程,2018,(4):133.[2]宋仪平。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7):88.[3]李虹。巧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文理导航,2014(4):87.[4]赵志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电教,2017(9):71-72.[5]林容妹。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整合[j]。教师,2018(2):87-88.[6]钟尚银。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融合策略[j]。亚太教育,2016(10):17-19.[7]司秀丽。也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中的应用[j]。试周刊,2014(18):117-119.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想要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意上思想品德课,并自觉做到知行结合。笔者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行知思想,尽量使自身的教学艺术一些、灵活一些、实效一些,使学生的体验更深一点、动更强一点、导向更正一点、行为更多一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课堂 活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却变成了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思品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让思品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听、愿学,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迫在眉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创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我巧妙运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 活化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搅活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1.巧用设问 活化思考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开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善于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恰当的提问,能启迪学生勤思,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的好习惯。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层层递进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我国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讨论决定国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什么?(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联系实际说明这一制度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又联系国外的总统制、立宪制,设问:(1)我国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些设问,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比较,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带给师生不少意外的收获。

2.巧用幽默 活跃气氛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讲解中外文化差异时,我讲了“望文生义”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电视机等。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通过这个小幽默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诙谐幽默中,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乐 活泼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有关党的知识点时,让学生集体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讲环境问题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决心。

二、突出主体 活化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要认真倾听,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讲授 “男生女生”这一框时我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男女交往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营造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任务,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品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联系实际 活化行为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凡是能让学生亲知的,就要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会实践凭着其应用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小空间变换到社会大空间,在更鲜活和更立体的生活面前,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强。

讲到孝敬父母、诚信、宽容等知识时,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留意自己及身边人日常言行,说出其中的不足,及应当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及践行的自觉性。

四、广用资源 活化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学习,如认真研读《时事》、《半月谈》、《参考消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演讲比赛、思品小论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讲成纯理论的条文,而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授人以“渔”为原则,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xxxx8.12.[2] 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c]。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xxxx9.3.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七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新要求,对于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促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环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xxx:b文章编号:xxx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阵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方能加以重视改变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在此,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两点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社会的因素。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这两种机构对待道德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学校我们会向学生传播有关职业道德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就不得不为组织规则所束缚。思想品德教学毕竟不是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它必须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这是目前学校思想品德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新媒介建构的虚拟现实与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还是比较容易受网络话语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网络所带来的消极效应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效果这一点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家长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观的多元化在无形中影响其子女的道德观。思想者品德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家长。在课堂上,教师按照传统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而有的家长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观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上车要给老人让座,家长却带着孩子跟老人抢座位。家长的这种做法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上两个方面只是本人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总结,希望广大工作者能够认真研读,加以指点,共同认识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从而提高大家的重视度,加大对于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两到三倍的记忆力。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和谐平等教学环境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切实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成年人,现在认真地回忆一下,当时学得最好的课程,其实就是那些对学生真正地关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而表情冷漠、严肃刻板、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教师,无论板书多么工整有条理、理论知识多么渊博、普通话讲得多么标准流利,学生从心理上仍然将其拒于心门之外。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才能放松心态的去迎接知识,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在此不得不提。而对于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就变得极其重要。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沉闷。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方法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格局。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教育技术手段,把那些过于理性的理论变为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及时更新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对老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同时重视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体现。同时创新就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方法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很大,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正视目前的现状,不气馁,相反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加之优秀教学方法的使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篇八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出现。我们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由于中考、高考在目前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试教育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仍未放松。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学科,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承担这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基本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考察和认识的能力。它是我们增加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这种能力。通过小学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现象,正确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客观事物的现象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给学生方法。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丰富多变的情绪”的教学中,看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可以让学生观察。如果观察出某个人具有开心、愉快、快乐等表现,那么这个人的情绪就为“喜”;如果观察出某个人具有生气、气愤、震怒等表现,那么这个人的情绪就为“怒”;如果观察出某个人具有伤心、难过、辛酸等表现,那么这个人的情绪就为“哀”;如果观察出某个人具有害怕、胆战心惊等表现,那么这个人的情绪就为“惧”。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就能容易地掌握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的情绪。

二、辨别能力

辨别能力就是分辨事物的对与错、真与假、好与坏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观察能力相联系。由于事物的现象有假象与真象之分,有现象与本质之分,从而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有真理和谬论。在我们的周围有真、善、美的东西,也有假、丑、恶的东西。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只有具有辨别能力,才能去重新认识和评价事物。

目前的中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慢慢独立,会对一些问题进行独自思考。但是由于自身实际经验不足,接触社会不多,看问题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能片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再加上思想的可塑性大,听到一种新的意见就盲从,从而导致往往接受正确的东西较慢,而接受反面的事物较快。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事物、认识社会,那么对中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就很有必要。

要想培养辨别能力,就是要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比较,看其真伪、好坏、优劣。如在九年级“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治社会的情况,再看今天法制社会的情况,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人治社会的缺点和法制社会的优点,从而让学生坚定“依法治国”的信念。

在九年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中,目前我国人民虽然已经达到总体小康,但是当把我们的小康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内农村与城市相比,西部与东部相比,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认识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当代青少年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思维能力

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思考活动。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就是由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的。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都是思维能力概括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核心。

思想品德课中的概念和定义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理解这些概念和定义。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依法治国概念、一般违法行为的概念、犯罪的概念等都很抽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具体事物,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它抽象概括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课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多设悬念,复习时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定义的目的。

四、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们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象在人脑中的保留和恢复。它是人的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特别重要。虽然在当今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反对死记硬背,但也要反对把思想品德课基础知识搞得是事而非,不记不忆的做法。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教育教学中,就必须要让学生记住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内容,才能有利于保护自身的权利;记住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记住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方式和渠道,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思想品德课的一些重点内容学生平时不记或不用科学的方法记忆,而是临考突击背,这样势必造成死记硬背,把知识记的不灵不活,在实际生活中生搬硬套,考试中束手无策。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明确记忆的目的,规定记忆的任务,以理解记忆为基础,摸清学生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能力的差别,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不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五、表达能力

所谓表达能力,就是利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主要用于课堂讨论、学生讲课,课堂提问,而书面表达主要用于考试和写文章。

表达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我们学生能力的标准。因此,无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如何改革,都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如上讨论课,学生讲课,多设问让学生回答等等。让学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逐渐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将来立足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能力有多种表现。时代不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同。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学生有不同的能力表现。但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各门课有各自的任务,能力的内容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让学生中高分低能的悲剧重演。为了学生的未来美好,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不会被淘汰,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进一步探讨适合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能力培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相似教师范文

教师范文推荐

316 1686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