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以前,我总觉得狼都是凶恶、残忍的。可自从我读过了沈石溪写的《狼王梦》就改变了对狼的印象,觉得它们也是个有爱心的动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切入点: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点:如何背课文?
课时安排:2
板书设计:4、背课文
简而短的课文快乐背
方法难而长的课文克服困难背
“书牍千遍其义自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对于背课文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是怎么样背课文
呢?(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四、重点品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
教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
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4、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快乐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体会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真诚和善良”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当我们拥有时会变得美丽无比,而当我们失去时却会变得丑陋无比,这“美丽”和“丑陋”无关于外表,只存乎于心灵!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边读边理清写作顺序
3.同位交流
4.反馈归纳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21)第三部分(22-24)
三、学习课文1-4段
1.自由读1-4段:快乐王子给你什么印象?
2.反馈信息,让学生说出快乐王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指名读第1段并指导学生评读。
4.出示cai快乐王子的图像,并请学生配乐朗读第1段。
5.快乐王子如此漂亮,他的心情一定非常快乐,对吗?
6.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顺势指导朗读2-3段,要读出王子的悲伤和小燕子的怜悯之情。
四、作业
请学生表演1-4段中的场景。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这篇童话主要讲了“快乐王子”的雕像耸立在城市上空,他满身金片,有一对蓝宝石眼睛,还有一颗大红宝石嵌在剑柄上,灿烂发光。在城市的上空,他看到了尘世间的丑恶和穷苦,变得不再快乐,他的心虽然是铅做的,也忍不住哭泣。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到课文里去寻找。
二、学习课文5-21段
1.自由读5-21段,边读边批注。
2.反馈批注体验,并顺势引导:快乐王子一共央求了小燕子几次?每一次都是怎么说的?(生答)
3.具体学习5-8段,体会快乐王子的急切之心和小燕子的不忍之情。
(1)自由读5-8段,快乐王子为什么要帮助女裁缝?(生答)
(2)小燕子愿意取下红宝石吗?如果你是小燕子会怎样劝说快乐王子?(生答并演一演)
(3)齐读第6段后引导学生抓住小燕子的动作来体会小燕子当时的心情。
(4)指导读7-8段,进一步体会小燕子帮助穷人后的快乐心情。
4.小燕子做了一件好事,它决定要离开快乐王子了。这时,快乐王子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大家自由默读9-21段内容并谈谈自己体会,在学生谈体会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第10段、13段、18段、20段、21段。
5.快乐王子就这样死去了,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生答)
6.请将你想说的话写在“快乐卡片”上,然后帖到黑板上吧!
三、作业
你是怎样看待快乐王子的请写下来。
板书:
红宝石
快乐王子一只眼睛帮助穷苦人
一只眼睛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藏北草原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藏北、平整、遮住、蝴蝶、飞舞、酥油、增添、隆重、庄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轻轻的歌声”等关键词句体会草原的景美。
2、抓住“手捧洁白的哈达和珍贵的木碗,盛上满满的青稞酒……”等关键词句体会草原的人美。
学前准备:
1、自学本课生字。
2、搜集藏北草原的'相关信息。
知识链接:
藏北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草原。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1—3段,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藏北草原的景美。
方法指导:
1、注意“藏”、“酥”、“增”是平舌音,而“整”、“遮”是翘舌音。
2、读正确生字词、读通句子,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在朗读中想象,并感悟表达方法。
4、借助经验,唤起想象,品读此段。
5、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学习过程:
引言:孩子们,今天我们要跟随藏族作家大次央的脚步走进他的故乡——美丽的藏北草原。
一、资源共享
孩子们,你们对于藏北草原有哪些了解呢?(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信息)
二、基础闯关
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划记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和组内的组员交流,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看拼音写词语
zàng běi píng zhěng zhē zhù hú dié fēi wǔ
()()()()()
sū yòu zēng tiān lòng zhóng zhuāng jià
()()()()
2、比一比,再组词
遮( )增( )隆( )嫁( )
蔗( )赠( )笼( )稼( )
三、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藏北草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自主学习完成后,请大家大胆在班上交流展示。)
2、本文是按什么样的表达顺序写的,你知道吗?
四、自主研读,感悟藏北草原景色美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勾画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
请你把你认为很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重点赏析:“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星星点点的帐篷,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好像害羞的姑娘,用缓缓升起的丝丝轻烟遮住自己。”
请抓住“一望无际”、“清新碧绿”、“星星点点的帐篷”来赏析。
2、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藏北草原景色独特的美。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围绕一个特殊的词来写自己对藏北草原独特的感受,你发现了吗?
哪些景物表现了作者这个独特的感受呢?
3、自学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藏北草原独特的生命活力。
重点体会“我心中不禁赞叹:美呀!实在令人兴奋!”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自然段里作者又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藏北草原的美呢?
五、在朗读中回味:
组内成员齐读1-3自然段!分组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感受藏北草原的人美,激发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句体会藏北草原的人美。
3、体会作者感情,感悟文章主旨。
4、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仔细发现我们居住环境的那份独特之美。
5、学会倾听,学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学习过程:
一、以读代讲,感受藏北草原独特的人情美
自由朗读4—6自然段,读中悟情。
请把你感受到的作者笔下藏北草原的“人美”的词句写在下面:
如:体现藏北草原人的好客的词句:___________
体现藏北草原人蓬勃向上的词句:___________
学生推荐朗读好的学生上台展示4—6自然段的朗读,学生以读代讲。
二、小结全文,体会深情
“啊!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马壮,这里的人民勤劳好客,美丽善良。我欢呼,我兴奋,为我的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
(认真地有感情地朗读后,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着重体会四个“我”所表达的情感。)
品味完后,再次深情地朗读7—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藏北草原的那份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我也夸夸我的故乡美。(请把你居住的地方最美的一面介绍给大家。)
我居住在___________,我认为它美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学生当堂展示交流自己笔下的美丽故乡。(学生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做简单的评议。)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星期日的安排(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准备:
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3/8 1/25/6 3/411/12 1/6
(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根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①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②全班交流。
③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
①师:你能算出上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让学生尝试。
可以是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可以是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减去另外部分;还可以先计算两个部分的和,再从“1”中减去“和”。
(3)汇报、交流。
方法1:方法2:方法3:
1–3/8–1/61—3/8—1/61—(3/8 1/6)
=5/8—1/6=24/24—9/24—4/24=1—(9/24 4/24)
=15/24—4/24=24—9—4/24=1—13/24
=11/24=11/24=11/24
4、归纳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练。
1、第1题,请学生独自完成计算。
2、第2题,先作草图,再进行解答。
3、第3题,先填表,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建议作草图来帮助理解本题目。
4、第4题,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第一次加水是,第二次加水是,第三次加水是,三次加水的总量是++=1,所以笑笑喝的果汁与水同样多。
5、归纳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四、总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方法1:方法2:方法3:
1–3/8–1/61—3/8—1/61—(3/8 1/6)
=5/8—1/6=24/24—9/24—4/24=1—(9/24 4/24)
=15/24—4/24=24—9—4/24=1—13/24
=11/24=11/24=11/24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2.知道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3.阅读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了解太空“清洁工”产生的原因和用途,从而对太空、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太空“清洁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太空“清洁工”
2、你们看,美丽浩瀚的太空你们可曾知道,那里充满着危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空“清洁工”》
(二)初读课文。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圈一圈:太空“清洁工”是什么?
(3)划一划: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样的?
(4)写一写: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用途?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现在,你是太空“清洁工”。如果你是太空“清洁工”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使学生学会用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
4.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设想:
讲这篇课文不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内容。课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礼物带来,给大家介绍这个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的。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最后再让学生仿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礼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给你的?
2.有位小朋友她的宝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让我们大家把课文打开,看看都有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
礼物发芽懂得一套书
精彩寄托果断滋润
(2)理解词语
渐渐指针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教师重点指导第三节。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四、熟读课文,体验情感
同学们,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找出来有关句子读一读,并在句子旁写上你的感受体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感受了这份“礼物”的厚重,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礼物”,回忆一下,下一节课与大家交流。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直奔重点,体验情感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女儿又落泪了,这是为何?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三、复习巩固
1.读完课文后你又认识哪些字?你会用吗?
2.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种得
这两个字你还知道什么
3.学习会写的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指导:
礼: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组词:礼物礼品礼貌
芽:注意牙的第2笔是“”,不要封口。
组词:发芽嫩芽豆芽
懂:重的笔顺:
组词:懂得懂事懂礼貌
套: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
组词:套装圈套套话
精:左边一个“”,右面一个“”。
组词:精神精彩精力
托:右边第一笔是“”
组词:寄托拜托托人
四、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课堂总结
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父亲的伟大感动着,也被女儿的懂事折服了,把自己的行为与文中的“女儿对照一下,你一定会倍加珍惜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礼物
买自行车
回忆往事倒叙
买车原因插叙
选自行车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第1课 哆来咪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变。
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四、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
五、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第2课家乡古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乡的古建筑图片和资料)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了解。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但也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揭示课题
二、欣赏
展示家乡古建筑图片
师生共同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三、分析
1、教师引导: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是不是这样?
2、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
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师生共同讨论。
四、教师示范
1.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
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 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
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
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
五、布置作业:
按古建筑照片线描一幅古建筑速写。
六、展示评价
1、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3、这一部分你还可以怎样表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www.chayi5.com)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18-119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后,专门安排了“了解周围的家庭”这一简单的社会调查活动反馈课。教材考虑到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可能有一定的差别,特意设计了两项调查活动:一是调查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二是让学生走访附近的10家农户,了解他们去年耕种土地的面积以及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表,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在调查活动中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充分感知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居住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帮助学生看懂教材上提供的调查表,明确每个小组要调查的项目。
2、提醒学生在调查、收集过程中要学会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体、大方、讲礼貌。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能够对统计的结果作出适当的、科学的`点评,并对其中的某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学习统计这一单元时,我们一起调查了很多生活中的资料,还记得我们班的体育达标情况吗?还记得我们班的长跑健将是谁吗?还记得我们班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吗?……这些都是我们调查过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调查是数学中,特别是统计中的一种惯用方法。
前几天,老师就让你们走进生活,去调查你们家周围一些家庭的某些信息,关于这些数据,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些家庭吧。(板书课题:了解周围的家庭)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以前的调查活动,以及获得的一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调查活动的实用性和价值,唤醒学生小组调查周围家庭情况的全过程,激发起学生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欲望。】
二、小组反馈统计表
1、学生分组汇报统计表的填写情况。
2、老师将每个小组的调查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选出最优秀的,进行分析。
3、比较分析
横向观察统计表:比较一下每户家庭支出最高的是哪项费用?从整体上看,哪项费用普遍较高?
纵向观察统计表:说说哪个家庭这几方面的费用最高?哪个家庭这几方面的费用最低?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4、学生根据统计表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并有选择地进行解决。
5、照上述样子,让各组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统计的耕地面积情况,随后,让学生反馈统计表二,借机介绍“你知道吗?”。
6、学生反馈结束后,教师小结,对于你所调查统计的家庭或项目,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分析表中数据,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师生交流活动体会
1、谈话:同学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增长了很多见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活动体会?
2、教师简要小结本次调查活动的情况及课堂上的交流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将本课的心得反馈到被调查家庭中去。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模仿表一的分析过程,对统计表二作详细地、系统地分析,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这些知识为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整数加减法相比,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材上安排了“折纸”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又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在本册又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很有困难的。他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直观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折纸,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3、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交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7和1411和9
2、将下列各级分数通分。
1/4和3/87/10和5/6
3、抢答:
1/5 2/53/7 2/74/9 5/9
5/8—3/811/15—11/157/12—5/12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ppt出示: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1/2折一只小船,笑笑用同一张纸的1/4折一只小鸟。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列出算式。)
先估一估它们的和(差)是多少?
ppt出示:
1/2 1/4在()之间。
a、0—1/2b、1/2—1c、1—2
2、尝试探索,操作验证。
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
(1)在长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2;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1/4;(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指名说说3/4是怎么得出的。
3、异分母分数相加,能直接计算吗?
同桌交流。小结:异分母相加,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
4、自主尝试:1/2—1/4、全班交流计算结果及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完成课本“试一试”。(3/4 5/89/10—1/6)
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6、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ppt出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巩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得较好了,接下来同学们来当一次小老师,帮小马虎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正确。
2/3 1/4=2/12 1/12=3/12=1/4
11/14—5/7=11—5/14—7=6/7
(1)先独立思考。
(2)谁来当老师,帮他指出问题?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想给小马虎提点什么建议呢?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制造很多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作人员对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1/4;
废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
塑料袋占生活垃圾的2/5;
其它垃圾占生活垃圾的1/20、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有红、黄、蓝三根彩棒,红棒比黄棒长3/4米,蓝棒比黄棒短1/6米。
(1)红棒与黄棒相差多少米?
(2)如果蓝棒比黄棒长1/6米,红棒与蓝棒相差多少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
2、(1)1/2 1/3=1/3 1/4=1/4 1/5=1/3 1/5=
(2)1/2—1/3=1/3—1/4=1/4—1/5=1/3—1/5=
a、观察特点;b、计算,找规律;c、举例应用。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师: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 1/4=2/4 1/4=3/4
先通分,再计算
1/2—1/4=2/4—1/4=1/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