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一
《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三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品味意象,品味语言,理会两首词的情味。 3.强化诵读。反复涵咏,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诵读领悟;以诗解诗。 多媒体辅助。 ●学生活动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1.预习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如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遏è),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不再有文字障碍。 2.导入 让学生欣赏插页上毛泽东的手迹。 毛泽东确实伟大,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书法也不错,他的手迹具有流畅贯注的气韵、潇洒豪放的风格;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创作的一些古典诗词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3.温故 我们学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一齐背诵一遍。 4.铺垫 “沁园春”是什么?→词牌简介 “望”、“惜”领起的内容分别是哪些呢? 词的上片、下片内容有何不同?→上片写景状物,下片抒情言志向。 先写景状物,后抒情言志向,这是古体诗词的一般模式。 5.感知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相同词牌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由词题“长沙”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6.疏解 引导学生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7.深化 当时,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深刻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8.品味 品味语言、意象和表达。 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遍”、“漫”、“争”……“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品味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 9.背诵 10.拓展 诵读毛泽东其他的词作。 比较赏析《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作业 练习一、二、三在课堂学习中完成;课后完成练习四。
明确: 篇四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沁园春 长沙》教案 篇五
作者系陕县第二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10年教龄,三门峡市级骨干教师,陕县学科带头人。联系电话:0398-3711541(办)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新闻记者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参照现在高考对学生诗词阅读的能力要求,这首写秋景的词与以前接触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对比阅读。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学法指导:
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2.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
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6分钟)
1.播放《沁园春 雪》的吟唱
2.教师的导语 :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支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www.chayi5.com]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的崇高心灵。
二 、赏析课文
(一)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 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3.用历代咏秋的诗句来对比作者看到的秋景:
(1) 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2)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4)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教师自己与毛泽东用同样的景物写的咏秋诗相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三) 赏析下片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1)“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2)“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3)“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4)“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5)“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比较拓展:
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五、带领学生学习《沁园春 长沙》的吟唱
附:课件准备
1.从下载《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吟唱
2.制作《沁园春 长沙》flash动画,课堂配乐朗诵。
3.将宋玉、屈原、杜甫等人的咏秋诗句制成幻灯片。
4.毛泽东与其他人诗词比较的幻灯片。
5.将毛泽东与陆游的《咏梅》制成幻灯片。
.关于词牌“沁园春” 篇六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补充内容: 篇七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课题导入 篇八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