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最新z6com-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官网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 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 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 3.5 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 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

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0.5(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0.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2(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以米为单位的名数统一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名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二种算法:

(1)除数扩大100倍得85;

(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

(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83.64÷2.6=()÷26

0.72÷1.6=()÷160.42÷0.35=()÷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七、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第1~5题。

2、《家庭作业》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 7 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4=,再用÷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九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猜一猜:3.5×3=?为什么?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⑵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 3.5 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做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

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竖式计算2.05×4=? 12.4×7=? 2.3×12=?

组内互评,纠错。

3.解决问题

我家到学校大约1.3千米,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组内互评,纠错。

四、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用加法计算:3.5 3.5 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1 0. 5 元 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整数的竖式书写格式要强调到位。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3 6 0

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1.2×80.8×12 16.7×3

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索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三、练习提高

1、 3.7×4.6 0.29×0.07 6.5×8.4说说如何计算以及该注意些什么?

2.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7×0.860.6×0.39 27×0.43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第7.9题,p9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课后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上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2×0.34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汇报:

信息1: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

t。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思考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

(1)学生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①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师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炼方法。先说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数量关系,表示具体的意义;再引导观察两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

(4)同桌互相举例验证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思考,你发现什么?(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3、研究除、减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

t。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学生分步列式计算,试着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运算顺序,再算出结果。

4、探究小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计算

(16.8 2.1)÷0.7

0.96÷(5.4÷0.9)

完成后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师引导思考: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吗?

小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回答第(1)题,集体补充。

(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2)、(3)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式子,写出综合算式。

1.32 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 6=14.2

14.2×2.5=35.5

综合算式:(1.32 1.48)÷0.25

综合算式:(8.2 7.92÷1.32)×2.5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形成认知。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练习巩固,验证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炼出计算的顺序,从分步到综合,过程清晰,层次清楚。

不足之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的顺序,对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其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算的顺序后,对算理的运用还缺少更多的练习。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学,还要兼顾技能的形成、提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相似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推荐

305 223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