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最新6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童趣教案 篇一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 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教案 篇二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童趣》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童趣》教案【教学目标 】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3.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文言词句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要求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课前可安排预习翻译。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所以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 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背诵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要求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1.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 藐(miǎo) 小项为之强(jiáng) 鹤唳(lì) 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 ,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教师讲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①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③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4.第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第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反思
1.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2.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3.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4.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
小结: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童趣》反思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童趣》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曲《牧童短笛》的两种情绪,找出相似的乐段;
2、能指出竖笛的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3、能大胆的用歌声,表演等形式表现歌曲《采山》的情绪。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大胆的用歌声、舞蹈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趣;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走进山野
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倒过农村吗?谁能跟大伙说说农村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大伙到农村去看看,体验山野的美景和他们的生活。
二、山野寻乐
(1)导:引入歌曲《采山》
师;山野的空气新鲜,到山野去玩可能更有趣。
(2)即兴位歌曲伴奏
学生随《采山》音乐用身体动作伴奏
感受书山旋律的欢快情绪及典型的节奏型
(3)随乐动一动
学生想像雨中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情景,引出歌词。
随乐用舞蹈表演歌曲中的情境,并体验采山时的快乐,熟悉歌曲的旋律。
(4)朗读歌词
跟师独儿歌(边做动作边读词)
在读歌词中体现“乐”的情绪
(5)听赏歌曲
听范唱,看 mtv
感受歌曲的甜美与快乐
(6)学唱旋律、歌词
跟琴用 lu 或 la 等母音视唱旋律(学生带着音乐现象唱)
跟琴视唱歌词
( 7 )演唱歌曲
可分师生对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
( 8 )创编歌词
学生创编歌词,寻找采山时的更多乐趣,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表现
三、欣赏《牧童短笛》
(1)创设情境(一)牧童骑牛
师:听有一位牧童骑着牛儿,悠闲地吹着笛子,从这段音乐中你能猜出他放牛的心情吗?
这首钢琴曲模仿的是那种乐器的音色?
学生欣赏《牧童短笛》第一段
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绪
板书:圆润、舒缓的波浪线
跳跃、起伏较大的波浪线
学生选择 谈一谈为什么?学生可以表现牧童当时的心情等
(一段的情绪,并描绘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及牧童骑牛吹笛的心情)
学生在书上涂上颜色(第一段)
(2)创设情境(二)牧童嬉牛
a、学生听《牧童短笛》第二段
选择哪一种节奏声波线,为什么?
b、即兴表现第二段的欢快音乐,体验愉悦的心情。
c、(第二段呈现的是牧童与牛嬉闹的场面,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等多种表现形式表演)
较第一、二段的情绪,并为第二段选颜色(鲜艳、明快的色彩)
(3)情境(三)牧童回家
a、静听《牧童短笛》第三段
b、想想与那一段音乐相似,并随乐哼唱
5、 引导学生选旋律线与相似的颜色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家后画一幅《牧童短笛》中的一个场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牧童短笛》,让学生图会牧童的生活情绪
2、学习歌曲《捉泥鳅》,能用活泼、轻快的情绪演唱。
3、认识竖笛、了解其结构,并掌握演奏的姿势、试着吹出声音。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牧童短笛》的音乐;认识竖笛,并吹出音乐“ 1 ”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再次体会《牧童短笛》音乐
学生欣赏全曲,然后学生模仿牧童吹笛的声音。
三、认识竖笛
(1)师:刚才同学们用声音模仿了笛声,但怎么说也难真像,不妨要牧童来教一教我们,欣赏一段笛子的音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伙伴竖笛
竖笛的构造:
吹口 笛头 笛身 笛尾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用手尖按住孔
(2)尝试着吹响竖笛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才能将竖笛吹出美妙死亡音色,用“1”为准。培养学生正确的吹奏姿势,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学生自己小结那种方法好)
教师小结
(3)听《牧童短笛》学生随音乐模仿牧童吹奏的样子一起吹奏竖笛,手指的节奏,形态等动作的模仿。
四、活动:去田野
(1)导:我们导山上去采了蘑菇、木耳、鲜花,还学会了小牧童放牛和骑在牛背上的形态,现在我们要到田间去,看看农村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欣赏《捉泥鳅》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欣赏,并根据歌词表演内容
掌握歌词所表现的内容,熟悉歌词,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3)学唱歌曲
学生随音乐唱歌曲
注意歌谱、歌词对好
音准
1=c 4/4
2 2 12 2 5 ︱ 5 3 32 3 - ︱ 6 6 5 6 5 3 ︱ 4 44 3 2 3 - ︱
天 边的 稀泥 里, 到处是泥 鳅。 今 天我 等着你, 等着你 捉泥 鳅。
“2” “4”在着两句中容易出现音准的问题,要求学生模唱
(4)学生表演唱
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歌唱,体会歌曲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去郊外感受了雨前山野的美,雨中山野的乐趣,同时欣赏了牧童吹笛的笛声,并学习了竖笛的结构,最后我们还去了田间,体会了小朋友捉泥鳅的快乐,农村生活太有趣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不同的音乐。
教学目标: 篇四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童趣教案 篇五
第一单元童趣
第一课 《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本首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快乐”
教学准备:录音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让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快乐!”有的说:“不快乐,家长让他们学习这个班,那个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快乐?!”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再接着说:“想快乐,那就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快乐宝贝。
板书----快乐宝贝
(二) 展开新课:
1、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把书打开,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 教师让学生看书上,领唱和齐唱部分的歌词,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练习:
a、教师读领唱部分的歌词,学生读齐部分的歌词,让他们学着配合。
b、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4、教师教唱本首歌曲:
a、分句教唱。
b、分段教唱。
5、利用录音带,指导学生把唱的不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6、练习。
7、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小结:
表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对鲜花》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内容:
唱—— 北京民歌《对鲜花》
听—— 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 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 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第三课时《在钟表店里》
教学内容:聆听《在钟表店里》 (管弦乐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为音乐即兴编创动作,
3.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景象, 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设计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自制的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阶段目标: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播放音乐《小天使》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六个人一组,四个小组围成圆圈做律动
二。导入(阶段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仍然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的最积极,看哪个组同学得分高。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设问:见过这么多钟表吗?在哪里见过?
学生:见过,在表店里。
教师:出示课题《在钟表店里》的课题,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要求:每个组说一种答案,不许和其他组重复。小组内商量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1:各式各样的钟表
学生2:有布谷叫声的表
学生3:我想到在一家表店里,钟表特别多
学生4:我想知道表店里的工人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从钟表联想到在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首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写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让我们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完整的听一遍(出示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的听音乐
三。 分段赏析(阶段目标: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1.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教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什么了?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不能重复。
学生1:我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
学生2:我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
学生3:我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4:我还听到中间的音乐好象很慢,特别抒情
教师:请大家看画面,(播放画面)带着神秘的语气对同学们说,钟表店里的主人是个老爷爷,他每天都快活的工作着,他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钟表别提有多自豪了。我们一起来听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听听这部分音乐描写了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轻松、活泼的气氛。
2.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学生1:轻松的、愉快的
学生2:特别高兴、舒畅的
教师: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各种钟表,是那些带着愉快情绪工作着的人们。我们一起来听这部分音乐的主题,(播放音乐的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主题,加深印象
教师:想想你会怎样来表现这个主题?各组开始商量一下。(播放主题音乐作为背景)
学生:小组开始活动
教师:请一组来说
学生1:介绍自己组的方法,我们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进行。
教师:那好,其他组跟着做一做(播放音乐)
教师:这个组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果,其他组呢?
学生2:我们用打击乐来表现(用双响筒来表现)听音乐伴奏
学生3:我们用舞步来表现,听音乐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活动
教师:看了大家的展示,说明同学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方法,下面,请注意这个主题还要不断的出现,当你再听到这个主题时,能不能还用你们刚才的方式表现呢?
学生:能
教师:完整的播放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学生:各组同学聆听音乐并表现。
教师:大家做的真棒,谁注意到主题音乐到底出现了几次?
学生:三次
教师:作曲家为什么要安排出现三次呢?出现一次就得了,想想,为什么?
学生1:音乐要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2:使人们能记住这些曲调。
教师: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再来感受一遍作品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
学生:边听边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
教师:这样勤奋工作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各种钟表都准时了
教师:音乐用各种钟表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成果,你们听(播放钟表发出的响声)
学生:边听边模仿
教师:这就是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的第二部分将把我们带进哪里呢?
3.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教师:这段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工人们在休息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音乐很抒情
学生2:好象在工人们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
学生3:速度变慢了
学生4:情绪抒情、优美了
教师:我们一起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把你刚才体会到的融进我们的动作里?(播放音乐课件并带着学生做律动)
学生:听音乐做律动体验音乐的美
教师: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去的音乐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音乐的第三部分课件)
学生: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4.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
学生:熟悉,就是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
教师:但是音乐的结尾好象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为什么?你感觉音乐有哪些变化?每组一名同学说,不要重复。
学生1:音乐变快了
学生2:音乐更加强烈了
学生3:好象更加有力量了
学生4:情绪更加热烈了
教师:我们各组商量一下怎样表现这段音乐?商量好了要展示。
学生:分组商量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学生:一组展示(大家评价)
教师:如果感觉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关系,请准备好的组进行展示。
学生:二组展示(大家评价)
四。完整欣赏表现音乐(阶段目标:再次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师:我们一起赏析了各段音乐,结实了一群在那里愉快工作的人们,老师从一间钟表店里拍了一些资料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钟表以及它的精良的制作过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完整的课件)
学生:观看影音资料片
五。小结(阶段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欣赏了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你们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感受吗?
学生1:我们知道了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特别高兴。
学生2:我觉得钟表特别多、特别好看。
学生3:我喜欢音乐中安静的部分。
学生4: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愉快的学习。
教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我们一起体验了这么轻松愉快的音乐,我真佩服这个作曲家,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第四课时《打秋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2、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学生自备: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激发兴趣)
大家好,今天陈老师很高兴在这里与你们一起上音乐课,希望大家听得准、唱得的好、表演热烈,和老师合作愉快,大家能不能做到?
三、导入练习: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大家来考虑一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势或是手中的小道具把它拍出来?(播放四拍子的歌曲,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道具拍出四拍子的节奏型。)
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好学生、要做到、上课时、不吵闹、敢发言、勤动脑、认真听、习惯好。要求同学们用三拍子的节奏读出这首儿歌。(1—2名学生,然后学生拍手齐读。)
四、揭示课题: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令老师高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朋友打秋千的场景,然后仡佬族小朋友的可爱形象徐徐进入屏幕),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打秋千)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打秋千》。(课件出示课题)
五、讲授新课:
1、欣赏录音范唱:
问题:①歌曲是几拍子的? a、2/4 b、4/4
②歌曲的演唱情绪是:a、轻快、活泼 b、优美、抒情
2、教师范唱:(要求学生随音乐拍手或拍腿)注意:本首歌曲有2段,第1段的结束句和第2段的结束句有什么不同?
3、学生模唱:用“噜”来模唱。
4、按照节奏拍手读歌词。问题:通过读歌词,你能不能说说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词当中的词语来说。(美丽、可爱、蹦蹦跳跳、像风一样、淘气)
5、学生随范唱跟唱。
歌曲处理:
1、这首歌曲,老师这里有几种唱法,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哪种唱法比较好听,同学们要做出选择,并且要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种:缺乏感情,声音平淡,没有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第二种:语气太重,铿锵有力,不适合这首歌曲。
第三种:声音明亮,轻快、活泼,轻重缓急掌握适度,能够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2、既然我们已经分析了歌曲的演唱情绪,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加上感情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学生带上感情来演唱歌曲。(老师用录音机录音)
3、刚才,老师偷偷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声音录了进去,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在听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哪些地方唱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完毕后,复唱歌曲。)
七、歌曲巩固:
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简易乐器来为我们的歌曲来伴奏一下,我们来分分组(乐器归类),老师来给你们伴舞怎么样?(老师随音乐做动作)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来一起跟老师做一下!
八、课堂小结:
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旋律当中,结束我们这一节愉快的音乐课!同学们再见!
《童趣》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自学导航: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师生探究:
师: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生字词读音)。
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师:再读课文一遍,注意断句、语音、语气、节奏、感情。
生:再读课文。
师: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同桌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1)徐喷以烟。(以,用。)
(12)蹲其身,使与台齐。 (13)以草为林。 (14)神游其中。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结合注释解释。
1.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鸟鸣。
7.丘,山丘。壑,山沟。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为,被。
师: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翻译: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即时训练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师生探究: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师: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师: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师:物外之趣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师: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三:即时训练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童趣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