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优秀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桂林山水》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讲述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青山绿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全文共分四段,介绍了游览桂林的原因,介绍了山水的特点,最后概述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勾画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再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桂林山水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大胆发言,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准备:

投影片、本地名胜的照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听说过桂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桂林旅游一番,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出示投影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2、找出有关评价的语句读一读。

(1)“甲天下”为何意?

(2)你们认为在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景也很美,为什么单说桂林山水美呢?

四、我们来观赏桂林的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漓江水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2、画出漓江三个特点,想象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三个特点的?指名说说。

3、读了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

五、我们再来观赏漓江山。

1、找出桂林山的特点,并大声地读一读。

2、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感情朗读。

六、你们喜欢桂林的山水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怎样哪?

1、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作者的感受。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来。

2、谈你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七、朗读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的翡翠

1、桂林山水

奇: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山秀:翠绿的屏障

险:危峰兀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当小导游,指导背诵课文,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试背课文,教师表扬。

4、思考: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桂林山水的美丽,引起我们的向往;后三段讲述了桂林水、山的特点,使我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之处。)

5、全班朗读课文,想象一下桂林的美景。

二、试着当小导游,把美景介绍给大家。

1、分组试验,选出优秀的小导游。

2、小导游带全班进行游览。

3、自我推荐当导游。

4、师生评价。

三、指导背诵

1、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

3、让好学生感情背诵。

4、学生听录音背诵。

四、学习了本文,你喜欢桂林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吗?

五、引申:我们美丽的青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风景?抓住它的特点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写小作文,可以模仿第二课的写法,也可自由写。

作业设计:

1、感情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抓住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小作文。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⑴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⑵ 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⑶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⑷ 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qing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⑵ 提出预习要求:

①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③ 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⑶ 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⑷ 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3、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⑴ 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⑵ 精读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a 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b 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② 检查思考题板书:水:静清绿

③ 检查思考题,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a 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b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c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 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⑶ 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⑷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⑸ 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⑹ 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⑺ 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⑴ 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⑵ 出示段意。(课后题2)

⑶ 学生归纳、讲评。

5、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⑴ 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⑵ 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李红妹、孙富)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在网络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体现学生在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浏览、比较、感悟、加工的同时进朗读、精思、吸纳、交流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领悟桂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特色】

情境生动,信息丰富,平等交流,自主探索,以读促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伴着音乐利用播放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揭题后,让学生登录桂林网站,了解桂林的历史、特点。

设计意图: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学生初步感悟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了解到桂林山水历史悠久,闻名天下,为后面的学习、朗读、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二、观看网络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1、围绕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学生看网络视频,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再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确定符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在看、听、读、想中,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欣赏了课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目标的交流与确定,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收获,学习更主动。

2、理清课文结构,找出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让学生上网搜集、浏览相关资料,再口头综述所看到的资料、景象。

设计意图:对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一个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不能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所以,学生抓住中心句,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也可以围绕中心句收集信息,浏览资料,准确理解课文。归纳、描述所浏览的资料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进行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指导学习第二段

1、学生先看图、读书、质疑,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找出并理解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再让学生用关联词把漓江水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最后让学生感情描述漓江水的特点,朗读课文中的感叹句和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半扶半放,通过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描述,对桂林山水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被充分激发,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沟通和共鸣,从而使感情朗读课文做到投入而声情并茂。这里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感情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2、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自由发表对桂林水的看法,再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快速浏览,畅所欲言,加深对漓江水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灵气与悟性。以感情朗读、平等交流作为主要手段,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四、自主学习第三段

师生总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并按此方法自学第三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举手或发送电子邮件向老师、同学请教。学完,自主汇报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五、以读促写,完成课堂小练笔

学生通过上网调阅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抓住特点,认真观察,恰当展开联想,并学习运用《桂林山水》一课中的写作方法,仿写一小段话。写完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阅、修改。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才能赋予学到的课本知识以生命力。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运用所学习过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使学生及时积累所学过的知识,并与伙伴享受成功的愉悦,激起了良好的学习心境。

六、自主总结,激励爱国之情

学生在网上交流天地学习感受:你最大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做的最好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又是哪些方面呢?交流完毕,教师激励同学奋发学习,把祖国江山妆点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教育最终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交流比较中,学生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今后的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有的放矢,有利于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01 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端,含二氧化碳的水奇洞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桂林山水》教案 篇六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拔地而起:从地面高出。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 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 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七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一课。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骆、驼、峰、嶙、峋、翡、翠”七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羽”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羽”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用“骆驼”、“翡翠”、“嶙峋” 在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已经认识“马”、“山”、二个偏旁。

5、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2、3自然段录音。

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八、帮助和总结

《桂林山水》这一方案,符合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很高,凸显了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阅读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收集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查找资料能力、利用网络能力、筛选整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因为学生们上网学习偏少,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合作性较差,探究能力不强,今后需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由分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观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此时此刻,山水相融,物我两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陶醉在山水之间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桂林山水》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7868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