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优秀5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平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
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
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通过任意一种移动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精心设计学具操作,并配以恰当的媒体显示,突出了平均数那简明、直观的特点。
2、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说明:在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过程,并且让自己给方法命名。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汇报交流中相互启发,最后共同探讨出2、7、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交流——大组交流汇总”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
第三层次: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第四层次:实际应用
选择正确的算式: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a: (195 212 205 198)÷52=16(元)
b: (195 212 205 198)÷4=208(元)
①说说你选择b的理由。
②小明从结果16元他就肯定a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③如果选a该怎样提问?
④比较这2个问题的异同点?
小结:所以求平均数时你要找准对应关系。说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设计两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在应用中渗透对应思想。另外,结合题目的特点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新知探究 篇二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设计意图:先单个出示统计图是为了巩固旧知识,突然同时出现两组统计图并抛出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思考】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平均分”的概念会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动了手也动了脑,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会通过移动方块和计算找到最恰当和最简便的方法来找到“平均数”,新知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教学目标 篇三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平均数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和求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
二、复习求
1.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需要哪些条件?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平均数》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平均数的概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求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平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练习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知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准备:ppt、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都说田各庄小学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都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点名回答)
师:你们的爱好还真是很广泛啊,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游泳。他非要到这个池塘游泳,你觉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吗?小组之内讨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教师巡视,挑出持不同意见的两个代表到台上)
师:这两名同学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大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相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
师: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等今天咱们学习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
二:学习新知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创办了许多社团,我就是环保社团的一员。我们环保社团利用周末的时间捡了很多废旧瓶子,这张就是四名同学捡瓶子的数量统计图,通过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师:每个小组手中都有这个统计图,小组之内合作研究,动手操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了结果,哪个小组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指名上台)
师:就像我们刚才那样,把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回答)我们完整的说一遍,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为当我们遇到的数据又大又多的时候,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平均数吗?小组之内讨论,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列式计算的方法)
师:老师问一问,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总数÷份数=平均数”这种方法叫“求和平分”。
师:老师问问你们,求出的平均数是13,就真的代表每个人都捡了13个吗?(不是),我们观察一下,捡的最多的是多少个?最少的是多少个?和平均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这四个人当中,真的有人捡到13个吗?(没有),也就是说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师:明白了平均数的范围,在以后计算平均数时,我们可以对平均数进行估计,也可以检验我们算出的平均数是不是合理的。
师:我们来看,这是5位同学向灾区捐书的情况,通过这张统计表,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我们猜测一下,平均数可能是几?(指名回答)下面动手计算出平均数?
三、知识运用
师:除了环保社团,我们看看花样踢毽社团,有什么活动呢?
(播放踢毽比赛的视频)
师:这是踢毽比赛的成绩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吗?
生:不公平,人数不同,不应该比较总数,应该比较平均数。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比较平均数就公平了呢?平均数能代表单个数据吗?(不能)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师:那同学生动手计算出男女两队的平均成绩,判出胜负。
师: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场比赛的输赢问题,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情,下面拿出你们的调查表,说说你们都调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们能动手算出调查的平均数吗?请在练习纸上计算出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及计算)
师:老师看到其他同学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多多留心观察。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作业
92页做一做第二题
六、板书
平均数代表总体水平
总数÷ 份数=平均数
(14 12 11 15)÷ 4 =13(个)
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