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最新6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说课稿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课件示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我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上海世博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201x年4月至8月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通过课件演示,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4月~8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博园区8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境三: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多媒体完整呈现。
三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我说说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课件):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多少 描点
线:增减变化 连线
数形结合 标数
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爱书、藏书》是标准教材浙美版第八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藏书票与书签的设计制作。我以藏书票的设计、制作作为重点教学展开说课,因为这个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不仅要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开发的关注,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对此,我们学校以藏书票教学作为学校的美术特色进行开发,我也上了这一节课,所以选择这个内容来进行说课。
2、教材分析:藏书票起源于德国,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小装饰画。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等美称。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衬的美丽的藏书票,这是藏书票独有的形式美感,对于所爱的藏书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体现了藏书票的装饰价值。然而,除了它的装饰功能,它还有很多其它的功能,比如:它的欣赏功能、收藏功能、交流功能等,内容上突出表达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和兴趣为主的创作题材,教材中的教学设计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形式美的装饰功能。但是,它还有一个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就是它的“读书价值”,或者可以说它有“促进读书的价值”,这一点也就成为我设计这节课的教材背景。于是我把藏书书票教学的设计重点重组,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表现为:借助版画藏书票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创作藏书票的过程中,理解读书的意义;激发读书的兴趣;学习通过文本阅读获取创作藏书票的灵感的方法。带动版画技艺提高的同时,加强对美术创作方式的体验。
3、学情分析: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版画基础知识,并在课堂学习中尝试过制作简单的版画,但如果要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方法的情况下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四年级的学生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开始,设计出来的作品肯定是不具有内在含义的,近似于想像画一样。所以,要体现藏书票特有的内含,体现藏书票的“读书价值”必然要将藏书票与读书的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藏书票的价值并能够掌握通过文本阅读获取藏书票创作的方法。
4、设计意图:
(1)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将美术技法上升到美术文化的一种尝试,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通过欣赏、制作藏书票活动,了解藏书票的价值,并发掘藏书票的“读书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爱读书、爱惜书的思想感情。
(2)加强对美术创作方式的另一种体验。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获取创作藏书票元素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藏书票创作,这种对文本的情感提炼,适用于多方面,比如现在流行的美术测试,就是给出一断文字,然后进行创作;再比如王老师提出的儿童原生态教学的策略其中一点也是从文出来。所以掌握这种方法,获取从文中得出创作元素的经验是设计中最重要的意图。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了解有关藏书票的来历、作用、价值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短文,引导学生从短文中发掘创作藏书票的创作元素(可以是对作者的印象、对故事的情景、从中受到的启发与感受等)并制作书票。并最终掌握这种方法,在别处适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掌握从文本中获取创作藏书票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品性。
二、说重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创作藏书票的创作元素。
三、说难点:
设计出新颖、独特富有特殊含义的藏书票。
四、说教法:
1、巧设疑问,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解剖多以猜谜的形式呈现,意图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与满足好奇心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掌握本是陌生的藏书票知识。
2、综合欣赏:对比创作:
(一)运用多媒体欣赏引导:
(1)图片欣赏:在教学中,图片欣赏包括两个方面:
a欣赏藏书票作品,尝试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意图及内隐的含义。
b欣赏名家为特定文本创作的藏书票。以学生原有对文本的认识去现解藏书票的含义。
(2)文本欣赏:重读《童年》片断,增强情感体验,从现有的对文本的认识中去寻找创作元素。
(二)与名家作品比较创作:
(1)欣赏同一文本的不同作品,学习创作者的不同视角。
(2)在同一文本中生成自我的内心感受,尝试进行创作。
意图使学生通过这种程序性的练习掌握从文本中获取创作元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问题情景:平时用什么方法标记属明自己的书?
2、介绍藏书票知识:有一个聪明的德国人,他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标记属于自己的书。(出示贴有《刺猬》藏书票的书)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藏书票《刺猬》是怎样产生并代表什么含义等。
(二)、新授:
1、欣赏藏书票:一边欣赏藏书票一边以问题形式介绍藏书票的知识。
知识点1、藏书票和平常的儿童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讲出藏书票的表现形式是带有设计意图的,构图上讲求简洁明了,内容上讲求主题突出并具有一定的含义等。
知识点2、人们为什么用藏书票来作为自己藏书的标记?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讲出藏书票的欣赏价值、装饰价值、与促进读书的价值等。
知识点3、每一枚藏书票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拉丁文的含义。
2、举例两枚藏书票,引导学生讲讲藏书票的内在含义:你觉得这枚藏书票代表什么含义?仅仅是一幅装饰性的小图吗?
(三)、创作:
1、创作前:欣赏名家作品,解读作品含义:欣赏名家为《童年》所创作的藏书票,请学生讲讲自己对藏书票内容的理解。
2、创作中:重获名作认识,挖掘创作元素:出示文字片断,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挖掘创作元素。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想从哪一个点进行创作。及时给出小结:
方法1、表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2、表现对读后的感受。
方法3、表现跟读书意义有关的感受等。
3、创作后:交流创作作品,掌握创作方法:交流创作的藏书票作品、及在创作中是从哪一方面进行创作元素的发掘
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 教学过程
1 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 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 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 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 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三课《纸盒变家具》一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纸盒变家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对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再利用、再创造,变纸盒为家具。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千姿百态,款式多样,造型各异,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关注设计的功能目的。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大量用纸盒变家具的示意图。例:将两个读书的小朋友安
排在一张用纸盒制作的两用单人床上,更活跃了版面,增添了童趣。
二、学情分析
废物制造的手工制作形式,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不难。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强,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也比较少。
三、教学目的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家具,让学生了解家具的外形,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家具的活动。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层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五、教法分析
本课计划安排1课时,课上以多媒体演示、学生欣赏、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欣赏体验为主线,以表现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选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在课堂上过度的使用只会产生反作用。而在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美术课堂上,它的出现还是能够营造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
(2)学导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字“导”字。
虽说是二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存在这种意识,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多元欣赏、感受交流、创意表现”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学法分析
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萧伯纳也曾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了便有了两种思想。”美术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作品的乐趣。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相互补充,在制作方法上互相借鉴。
七、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新课导入: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出示课题,板题《纸盒变家具》。
(二)、研究家具的特点:
(1)介绍一下自己家中的家具。
(从实践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2、欣赏具款式新颖,功能多样,造型各异,色彩鲜亮的家具。
(为创作家具的类型做铺垫。)
(三)、研究用纸盒制作家具的方法。
(每组发几件制作好的作品)
1、欣赏老师的示范作品,分析制作方法。
(让学生自己探索纸盒
变家具的制作方法)
(1)、全班展示老师的部分示范作品。
(2)、小组合作研究老师的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
(3)、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说怎么做出来的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
师生总结制作方法。板书制作方法:折、剪、装饰粘贴、挖、刻、插、组合。
2、老师示范演示制作一件作品,讲清要领:
(1)、老师随便拿出纸盒,让学生说可以制作什么家具?(考察学生会不会选择材料。)
(2)、老师示范做一个床,讲清步骤,学生也参与设计。
(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动手操作能力上,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有难度的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技术指导,降低他们在操作上的难度。)
3、欣赏作品,为创作提供范例。
(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四)、分小组研究创作
1、现在6人一小组,先选一名小组长。把你们收集的纸盒放在一起,看看你们小组带的纸盒适合制作什么家具呢?哪个小组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家具,怎么分工。
2、小组合作要求:
(1)、请各小组制作1—2件自己感兴趣的,漂亮的家具,动作迅速,不吵闹。
(2)、小组合作完成,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3)、讲究卫生,安全地使用剪刀。
(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使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课前考虑学生独立使用剪刀的机会少,制作前提醒学生安全的使用剪刀。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纸屑,所以合作要求中强调讲究卫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第四个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
3、教师巡视辅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刀、剪等工具。(注意安全)
(2)启发学生大胆构思,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五)、展示
教师让学生按组展示家具模型。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组,制作精美奖,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激发学生相互鉴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促进发展。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
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拓展延伸: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做了纸盒家具模型,其实用它还可以出很多艺术作品?我希望同学们课后,把这些纸盒创造出其他的艺术品。这样还可以保护环境。
(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八、板书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剪
折
粘贴
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对“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这一专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和课例《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设计做相关说明。首先,谈谈开展本专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提出和聚焦问题;二是设计研究方案;三是收集和获取证据;四是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是表达与交流。
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科学教育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但深入课堂,你会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学生喜欢实验、观察等活动,但很多同学对怎样收集信息,该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及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信息辨别不清;对实验观察记录以及整理实验观察结果兴趣不大,不会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们决定选择“科学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小课题,开展专题研究。(1)依靠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反思性实践,寻求理性支撑,保障研究的深度与高度;(2)多学习,勤思考,理解专题研究的核心,保证研究方向正确。(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备课议课、课堂观察,并写好观课报告等,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研有所获。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例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选择的课例内容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各种各样的矿物》。整个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具学具准备、说教学程序、说课后作业、说教学评价、说板书设计7大部分。对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对常见的矿物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观察、交流讨论,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与开采的现状,让学生体会到矿产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最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煤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培养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学生对矿物的了解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的:建造楼房所需要的钢铁,随身佩带的宝石,以及烧火做饭用的煤等都是矿物。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研究岩石的特征。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学生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矿物,并深入探究其与人类的关系却很少,学生的这些体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因此,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矿物、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点。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是: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接下来说说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们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①激趣法。通过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教学,变单调的知识为直接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呢?则采用:①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②讨论探究法。注重了课外收集资料、生活经验回忆与课内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建构”一种由生活中浅层次的表性认识,向科学的理性思考转变的过程。③互助式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精心做好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实验材料:搜集的相关资料,矿物标本,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实验记录表等。
这些都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做好了铺垫。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科学探究课堂,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播放图片,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交流发现
教师引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精美图片,想看吗?猜猜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2)引入课题,调动经验
除了刚才的这些精美的矿产,你对矿物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同时也拉近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下文探究矿产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做好铺垫。
2、观察交流,深入探究
(1)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小组研究,交流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矿物进行观察、辨认,并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矿物的特点。
山东矿产,知多少
让学生了解山东的矿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我是山东人而自豪的美好品质。
(2)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
能源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较为复杂,在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了解。可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再通过播放高质量的音像资料做成课件做补充,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人类造福,既改善环境,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矿产的利用
学生交流铁矿石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再进一步交流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的多种用途,更清楚地感受到矿产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联系生活,保护矿产
(1)启动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各种矿产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开采下去,你认为这些矿产会不会被开采完?
在学生争辩时,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煤的形成》,体会到矿产形成的时间长,不能再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保护矿产的资料,明确我们现在不仅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还需要不断开发新能源。
4、课堂总结,交流评价
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
五、说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外探究作业是: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该为生活服务,该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矿产资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是矿产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全面而简明地将重点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七、说教学评价
最后说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学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达成度、和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了课后小测及调研题,这些也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的认识,学生能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交流,并做到了——课外、课内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xxxx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xx》中第4章第1节的资料。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经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终经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经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必须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必须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必须的认知本事,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构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构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必须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重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一样:(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之后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十分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当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头表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小学语文说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