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优秀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8篇《《师说》说课稿》,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师说》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01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好玩儿的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以及说活动延伸,这6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好玩儿的圈》选自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的内容。圈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而且具备了轻便和安全的特性。以此为活动切入点,可让幼儿在玩儿中积极动脑,主动探索、体验圈的多种玩法,学)差异网○www.chayi5.com(习蹲走的动作技能。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圈圈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了解蹲走的基本动作技能。

2、能力目标:能借助圈圈进行正确的蹲走,并能积极与同伴一起共同参与游戏。

3、情感目标:对一物多玩活动感兴趣,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我设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探索圈的各种玩法,了解并掌握蹲走的动作技能。活动难点是:愿意与小伙伴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探索,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二、说幼儿情况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幼儿则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了解儿童的具体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好学好问倾向明显,因此,我安排他们对圈圈进行一物多玩的探索,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大班幼儿的肌肉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既能增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又能达到掌握练习动作进而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

三、说活动准备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活动准备就扮演者“粮草”的角色,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物质准备:律动操磁带、扩音带,幼儿人手一个圈圈,场地布置。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的生活中见过圈圈,或者玩过圈圈。

四、活动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本次活动过程我设计如下:

(一)律动操热身,激发活动兴趣。

准备运动是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生理、心理上的准备,使幼儿身体各部分迅速进入运动状态。活动一开始,幼儿手持圈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声中做圈圈操,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很快达到有效的热身效果。

(二)自由探索,动作练习。

“幼儿只有借着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敏感而独特的能力。”在本环节中,我充分给与幼儿学习的主动权,鼓励他们通过自由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感受。

首先,在幼儿热身运动完,情绪还很积极时,我便顺势设疑:“圈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玩法?”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玩法,围绕各自玩法进行集体的反馈交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性,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地表象,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其次,先开展小鸡走的游戏,我会讲解示范模仿小鸡蹲走时的动作要领,在枯燥的讲解中加入了游戏情景,如:“小鸡蹲走的姿势真有趣,我们把圈套在腰上,也来学一学吧。”趣味性的游戏可激发幼儿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再来进行三人协调配合的“小鸡对对碰”游戏。本环节安排了4次练习。第一次,尝试三只小鸡把圈套在一起。第二次,三只小鸡把圈套在一起,练习走稳。第三次,让幼儿商量:三只小鸡怎么样才能走的又快又稳?第四次,教师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动作巩固。通过小鸡走和“小鸡对对碰”这两个难度层次递进的活动,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练习,掌握蹲走的动作技能。

(三)游戏巩固,体验乐趣。

我设计竞赛游戏《小鸡捉虫子》,目的在于改变练习形式,增大活动的密度和强度,让幼儿有充分练习的机会,并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练习水平。大班幼儿已经开始注重结果,组织竞赛符合他们的心里特点,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性和集体荣誉感,掀起活动的高潮。活动中,我让幼儿分成4队,每队3人一组圈套圈,协调地一个跟着一个向前蹲走,通过钻山洞----过小桥----捉虫子障碍练习,为幼儿提供一个练习巩固的机会,有效完成目标要求。

(四)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生理机能能力的变化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三个阶段。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刚刚经历了比较激烈的身体锻炼活动,需要开展相应的放松活动,帮助幼儿较好地回复身体机能能力和消除身体疲劳。因此,我会安排幼儿在音乐声中做舒缓的动作放松身体,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五、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时间内,而是需要整合幼儿整个生活进行巩固和拓展。所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活动延伸部分,我会请幼儿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在家里可以怎么借助圈圈进行有趣的游戏?以期幼儿园的活动内容能与家庭的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师说说课稿 篇二

一、 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 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师说》说课稿 篇三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说》说课稿 篇四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它通过里根总统对在航天飞机升空过程中七位宇航员的牺牲的沉痛追悼,表现了人类的伟大的探索精神,表现出我们对未知领域的顽强探索。这种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让他们为之深深触动。同时,从里根总统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人类相亲相爱的美德。文章对学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进步。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勇于探险的勇气。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进步。

难点: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知识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讲词,教师要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紧紧抓住文章的内涵。在朗读时既读出真情,又读出雄浑的气势。

【说教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中对七位宇航员身世的回忆及人们对宇航员的哀悼花的笔墨较多,航天飞机失事花的笔墨较少。要学习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

【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 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说教学过程】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3、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4、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于课文之中,体验里根总统当时内心的激荡——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悼,对未来毫无畏惧的探索。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精髓。

说学法: 篇五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师说说课稿 篇六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它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证明方法。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的难点是对角平分线

性质和判定的准确理解。

二、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

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

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 、过程分析

师说说课稿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评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分组交流学习时,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师说》说课稿 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好:

一、《巧手小厨师》这一课的开始我用快乐游戏拍手歌《巧巧手》来组织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轻松地走进课堂。

二、由巧巧手自然过渡到导入环节,“老师的巧巧手能变出什么来呢?”以此来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由老师的巧手装扮成“厨师”的样子来吸引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展开愉快的学习活动,创造轻松愉悦的情景导入。

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孩子们才敢于自由想象和创新。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去用心营造一个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一开始就把课堂设置成了四家餐馆比赛这样的情境,学生兴趣浓,学习热情也很高,师生都共同融入到了这样的情景当中。学生们都为当上最佳小厨师而跃跃欲试,为做出最好的菜肴而努力。我想,这关键在于情景的创设,以及“我是小厨师”在刺激着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欲望。

三、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步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肴,这种自然的交流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做好了铺垫。其次再播放一组精美的饮食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从造型和颜色方面分析其中菜肴的动人之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菜肴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学习创作做好铺垫。进而接着展示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的美食,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创作欲望。欣赏完作品后紧接着用老师的范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先采用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突破解决“制作方法”多样化的教学重点,而后老师再来演示具体的操作技法,最后师生共同补充总结其它的基本技法。

四、第四环节就是合力比拼,来创造美食。老师先介绍一下四支参赛队伍,各参赛队喊出自己的口号,使其增强信心,然后老师提出具体的比赛要求,在创作之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家店准备制作一盘什么样的菜?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然后再让学生课件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美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其激发出创作的欲望,同时激发出学生的自信心,一定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五、最后作品完成后各家餐饮店推选一名代表对自己店的这道特色菜进行介绍推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评出最佳餐饮店和最佳小厨师来,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环节,肯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师说》说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7 821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