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

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资笔试考试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学兴起的背景,总结出中世纪大学的相关情况,能正确分析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史料并小组讨论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概况。

【难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牛津大学的图片,并提问:牛津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大学?

学生结合经验积累回答: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

教师追问:最早的大学在12世纪的欧洲就诞生了,大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并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要想了解这一时期大学兴起的原因,就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中世纪的西欧,看看当时西欧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时期西欧城市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教师追问:西欧最早的一批大学于12世纪逐渐形成的,什么是大学?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的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教师强调:大学是西欧教育和学术出现的新气象,又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概况

教师播放视频《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提问:中世纪时期大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并讲述: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获得许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直到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获得罗马教皇和过往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教师继续提问:大学的自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体现在大学拥有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三方面。

教师提问:在当时国王和教皇对于大学的自治都持什么态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是不允许异端言论。

教师总结:总体来看国王和教皇都是支持大学的,归根结底都想通过大学来控制思想,辅助自己的统治。

教师展示图片《中世纪德意志大学课堂》,让学生结合教材并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在大学会学习哪些课程?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在内的基础性课程,以及法学、神学和医学这些专业课程。

教师追问: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课程如此设置,是出于哪些原因?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时欧洲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教会神学的影响。

教师强调:课程的设置反映出当时受__神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意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大学的兴起又有什么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也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教师补充讲解:大学中设置的课程使得科技、文化、教育得到发展;知识的普及培养了社会新阶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搜集资料来谈一谈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下节课进行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三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五、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1、盛极而衰

第一子目,盛 www.xiaozongshi.com 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衰极而亡

这一子目讲述了唐朝的终章。我将用漫画和起义军的进军图,让学生知道虽然黄巢起义给衰败的唐朝一记重击但仍然没有灭亡唐朝。接着讲述朱温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灭亡的时间以及对应事件

3、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 “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2、鉴真东渡

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唐与新罗的关系(设问学生边阅读边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

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

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以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整体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将不断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 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 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依据: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 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导入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6分钟)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 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 识。

二 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 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 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12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 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 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 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 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第 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 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2分钟)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 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 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 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 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 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 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 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 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川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7 8765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