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7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优秀高中化学说课稿》,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一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 “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与na2o2
1、 物理性质:色、态
2、 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 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 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与nahco3
1、 物理性质:色、态、溶解性
2、 化学性质:
(1) 与酸反应 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nahco3 hcl=nacl h2o co2↑
(2) 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 h2o co2↑
(3) 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三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习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 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 (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 象
结论
1、2mlna2so4 与2mlbacl2 混合
2、2mlna2co3 ,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 cuso4 ,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 有气体生成 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 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 、h 、 ba2 、na 、ca2 、cu2 、mg2 、co32-、no3- 、cl-、so42- 、oh- 、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 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 、ba2 、fe3 、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 、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官网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 、ba2 、fe3 、 oh- 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 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 2oh- = 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四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属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 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 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 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 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ldqu;化学方程式记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 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 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 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六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五、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其流程图如下:
六、教学环节
板块一:自主建构物理性质。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再向学生讲述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通过对可燃冰贮量和开发介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同时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
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
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提供素材组织活动,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引导信息:
1、甲烷分子中的4条c—h键完全等同。
2、h与c之间的距离和每个夹角也完全相同。学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误,根据科学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后,主要认为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再给出第三条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再结合科学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用电脑制作出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以便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创设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拓展知识: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养,加深了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试验。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②从所得信息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然后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汇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组织学生,用球棍模型制作出其可能的产物。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运用甲烷的结构探究其性质,展示同学们的作品,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并介绍取代产物的用途。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设计这两道试题的目的是从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检验“教”和“学”的效果,有助于下节课的教学实施。),再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并上网了解沼气的使用知识,然后给周围的农户推广,做一名节能减排的倡导者。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七、教学评价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贯穿了两条线索,即:生活线和知识线。从天然气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应体现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产物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沼气的推广使用,西气东输工程等都体现了甲烷的社会价值。从物理性质开始了解甲烷,再从结构去了解化学性质,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这些性质也体现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体现了甲烷的学科价值。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识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 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 ﹤ca2 ﹤na ﹤mg2 ﹤al3 ﹤(h )水﹤zn2 ﹤fe2 ﹤sn2 ﹤ pb2 ﹤(h )酸﹤ cu2 ﹤ fe3 ﹤ hg2 ﹤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 +2cl-
阴极:cu2 +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 ﹤ca2 ﹤na ﹤mg2 ﹤al3 ﹤(h )水﹤zn2 ﹤fe2 ﹤sn2 ﹤ pb2 ﹤(h )酸﹤ cu2 ﹤ fe3 ﹤ hg2 ﹤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优秀高中化学说课稿》,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