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船长》一课在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应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思。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给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
2、通过文中重点段落的研读,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掌握理解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扣住重点的词语读文章,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使学生感悟课文片断,受到职责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 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举手回答)
2、他到底是怎样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的灾难。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险
1.自读第二段,画出相关语句,体会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课件: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指名朗读。
②这种情况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合适?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出示课件)
4.如果我们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播放节选《诺曼底号遇险记》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学生仔细倾听。(出示课件)
②学生观看并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三、走进镜头二:自救
1.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出示课件)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沉着 果断关心妇女 忠于职守舍生忘死(出示课件)
但是人们有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出示课件)
照这样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可是后来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出示课件)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这句话和前面哪名话形成显明对比。(出示课件)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此时的船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出全船的乘客,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又想起了谁?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出示课件)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②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没有时间机会了,与船共存亡)
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用我们少先队员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吧。
六、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英雄
殉职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方法:
谈话、启发、引导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再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让学生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学生抓住“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小结: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上路后的他结果怎样呢?(成了董事长)
3、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为什么不搬砖?请同学们默读有关的段落,抓住句子体会。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
4、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学生进一步体会搬不搬对乞丐来说的确不一样。
5、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在他们的谈话中,有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要把房子送给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学生抓住妇人说的话,体会到妇人也很有尊严,而且还很善良。)
7、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四)感情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五)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 ),实际上他得到了 。
(2)文章中“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
)的人,写这个人,更能反衬出( )。
(六)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乞丐
搬砖挣钱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一、概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
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乐场游戏引入。
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
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
[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
(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
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
(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
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
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
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
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
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
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
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
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
4、巩固深化:
(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
5、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
(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赏与拓展。
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
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八、帮助和总结
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