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4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近?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