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论文【优秀6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我国传统文化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一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灵魂”。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所属的文化传统都具有生命的意义。“文化”就是“生命”,“传统”就是“我们”。分别言之,“传”乃是通过给出文化基因而在时间上实现延续(复制和再现)而实现的文化整合,“统”则是通过提供文化原型而在空间上的涵摄(识别和选择)而实现的文化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宏富,是一个多面体,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现。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中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怎么做人呢?首先是自身怎么做的问题,要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其次,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至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鞭策人们勤奋上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对应于真、善、美,“天人合一”即求真,“知行合一”即致善,“情景合一”即审美。不同民族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没有什么不同,但不同的是每个民族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真、善、美的追求。中国就是通过这三个“合一”来追求真、善、美的。《易传》上有两句众所周知的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很恰当、很凝炼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所蕴含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关系和内在结构。它既是个体人格特征,同时又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特征。自强不息表达的是刚健进取的品格,厚德载物则体现著宽容敦厚的品格。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的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者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后,能够积极促成一种振作而不是倦怠的精神状态,促成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于寂寞、勤于奉献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在档案工作者职业行为中体现得既充分又微妙,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

我们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看到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心理与性格;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到档案工作者少说多做、低调实干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也可以恰当地解释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高志功低物欲的思维方式;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档案工作者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还可以进一步塑造当代档案工作者的完美人格,塑造当代档案工作者“道德、表率与和谐”和“敬业、责任与担当”的良好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是档案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档案工作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二

1、现代广告设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含艺术哲学、宗教信仰以及文学文化等,这些组成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本质上特别注重和谐统一。例如:道家文化主要表现为淡泊飘逸、古朴天真,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崇高肃穆、尊奉天命以及庄严典雅。从整体上来看,不同文化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文化,这种艺术文化对于现代广告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商业性质。广告设计作品在初期传播的时候,就已经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现代广告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观点与文化特性,因此,广告设计作品若是想要获取大众的一致认可,就需要与传统民族文化审美观点相符。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作品中主要阐述的是精神意识与主观思想,广告设计作品需要面向的是社会群体,是经济效益的一个具体体现。现代广告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相应的思想文化,还能够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所以,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广告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广告设计的合理性。

2、现代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现代社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构架了一个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的艺术魅力,增强了现代广告设计对于时代信息的传达。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仍旧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某个方面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意识文化中已经有所渗透,对于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均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因此现代广告设计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

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情与特色,文化呈现多元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特性,从石器时代开始追溯,由彩陶纹样→两汉石画像→壁画,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放至今日,仍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因此,现代广告设计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这些古老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具备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标准,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神气合一,同时也重视现实道德规范与生活欲望的有机结合。这些传统美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广告设计。

2.1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国画笔墨艺术特点的应用

中国画笔墨特别重视神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赋予绘画作品事物生命。现代广告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水墨艺术特点逐渐增多,正处于一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笔墨绘画艺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是现代广告设计追求艺术性的主要体现,广告设计作品中对于中国画笔墨的应用,能够给大众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达到的艺术效果十分精湛。例如:我国著名运动品牌李宁的一个广告设计作品中,通过中国画笔墨中的顿笔与挑笔的形式效果,与广告主角的中华武术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几乎无与伦比。

2.2中国书法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是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汉字文化,也是世界古老文字历史中唯一一个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从汉字符号自身具备的特点来看,汉字符号有具有独特的性质。中国书法特别重视线条美,线条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的气势力量与形体姿态上,不同书法中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意境,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我国很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均应用了书法,有效借鉴了书法中的艺术魅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微,五个大字“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完全结合了书法与艺术。中国书法具备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广告设计中对于中国书法的应用,充分展现了现代文化气质内涵,使广告设计作品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3、结语

现阶段,我国广告设计艺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源泉,是广告设计创意产生的重要来源,大多数广告设计方案均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的相关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现代广告设计应当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确保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在现代广告设计理念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三

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从而在读书史中构建自己的成长史。其次,语文老师要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www.chayi5.com),教师每教授一篇传统文章,必须先钻研教材,援疑质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深情投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一)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二)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品传统文化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四)建传统文化平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语文教材出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为此,我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六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在诗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书籍进行学习的,然后再经过现代作家的改编成为教材。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开天辟地》主要是讲解万事万物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又如在《司马光砸缸》中主要讲述的是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思维,当别的孩子在玩时,他却在读书。当有个孩子玩耍掉进水缸里时,别的孩子都比较紧张,只有司马光想到用石头救出落水的孩子。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结语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将识字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我国传统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1506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