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人物事迹(8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好人道德模范事迹怎么写吧!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材料了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 篇一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生,群众;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生,群众,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万佐成夫妇在省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18年如一日,为众多病患家庭提供锅灶炒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从一个普通的油条摊到众人皆知的“爱心厨房”、“一元厨房”,万佐成夫妇在这片狭窄的空间内传递出浓浓温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柴米油盐,象征性的收一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著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江西南昌的“爱心厨房”创办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得殊荣,却并未现身录制现场。因为他们一旦离开,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和家属就没法在他们开办的“爱心厨房”里做饭了。

从2003年到2021年,延续18年不灭的炉火背后,是平凡夫妇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从起初的免费,到应众人要求炒一个菜收5角钱,再到近些年才涨至1元。时光流逝却始终价格低廉的背后,是万佐成夫妇“保持收支相抵,亏一点也不要紧”的责任担当。

“炉子烧起来了,火就不能灭。”这是万佐成夫妇的信念,也是从“爱心厨房”传递出的希望。

1、一炉“多余的火”,给遭遇病魔侵袭的家庭献上爱心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区人,年轻时便开始租房卖油条。2003年,49岁的万佐成携妻子熊庚香将早点摊搬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支起一个煤炉,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圆。因为人流量较大,生意做得相当不错。

感知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并与他们“牵手守望”,始于一次偶然的询问。

万佐成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一天早上,夫妻俩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一对40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朝油条摊走来,车上坐着一名10来岁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给我们炒个菜,我给点钱给你。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万佐成听得鼻子发酸。他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这也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袭的家庭做些什么。没过多久,万佐成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便在省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癌症病人住院救治的时间一般较长,在医院或旁边的餐馆点餐吃饭,一是开销较大,二是不一定符合体质虚弱病人的口味。对病人而言,如果能够吃上家里人做的饭菜,对身心康复都有好处。

意识到这些的万佐成夫妇行动起来,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看到有需求的病人家属越来越多,他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依次排在油条摊附近。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有病人家属提出:“老板,你们老是免费,搞得我们不好意思。要不你们收点费吧。”拗不过大家的意见,加上提供炉灶煤火确实需要成本,夫妇俩决定:炒一个菜收5角钱,直到2016年,才涨至炒一个菜1元、煲一碗汤2元。

在病人家属的口口相传中,“爱心厨房”的名号越来越响。从医院过来炒菜的,除逢年过节时人数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面的火就没灭过。

2、一条摆满炉灶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

对癌症病人及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久驱不散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被抚慰、压力被释放。

“万师傅两夫妻对我们非常热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我家在乐平市农村,岳父治病已经花了30多万元,到这里炒菜不仅实惠、卫生,更重要的是能让岳父吃到家乡味道。”王亮是同病房的家属介绍过来的,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病人家属。大家把对病人不敢讲的心里话讲出来,交流治病心得,相互送上祝福。

陈菊英是一名患者,每隔20天就要去医院做化疗,并且带上菜去“爱心厨房”加工:“在这里炒了十多年菜,像我这样一边治疗一边自己做饭的病人还有不少。和病友们聊聊天,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万师傅总是安慰我们,生病了也要照顾好自己,吃好饭生活才会有希望。”

“来到这里的都是苦命人,每个人都有伤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这里热热闹闹的,能吃上熟悉的口味,也能忘掉一些烦恼。”这些年,熊庚香经常看到患者家属从医院出来时愁容满面,甚至在做饭时眼角还挂着泪花,便会送上暖心的鼓励。

为给这个病友临时的“家”营造良好氛围和便捷环境,万佐成夫妇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凌晨3点起床生火,晚上10点大扫除,每晚睡5个小时左右……这是万佐成夫妇的日常作息。为了让病人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爱心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冒着热腾腾、暖洋洋的水汽。

每天中午,当最后一名做饭的炒菜人离开后,万师傅就开始清洗所有锅具,熊阿姨则负责打扫现场。看人少了一些,他们才简单弄一些饭菜垫饱肚子。下午3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他们早已习惯。

把便利带给大家,把辛劳留给自己。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

3、一面写满电话号码的墙,成为善良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是选择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营好“爱心厨房”,还是给自己的油条摊发展扩大空间?对这道选择题,万佐成夫妇的答案很明确。2019年,老两口干脆关了油条摊,一心一意做好这个公益厨房。

“油条摊生意好的时候,我们还请了两个人帮忙,一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现在,算上房租、煤球、水电等开销,不赚也不亏。”自从开了“爱心厨房”,万佐成夫妇就坚定了想法:既然选择了做好事,就不要怕受苦受累,不要在乎得失。

18年坚持用低廉的价格,为病人家属提供炉灶,万佐成夫妇舍弃的,是油条摊可观的经济利润,所收取的,只是厨房的基本开销,为的就是让家属们安心。事实上,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属,夫妻俩记在心里,能不收钱就不收钱。碰上有好心人捐款,老两口还会热心牵线,联系协调爱心人士直接把钱交到需要的患者家属手上。

“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这对善良的夫妇是值得铭记、感恩的人。很多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专门来到“爱心厨房”,跟万佐成夫妇致谢道别。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

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留下电话号码的人们也清楚,只要“爱心厨房”还在,这对夫妻就会一直忙碌下去,真正能来家里做客的机会很渺茫。但是这份真情,却给了万佐成更多鼓励和无限感慨:“当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现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在这里,为那些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些方便、分担一些忧愁。”

坚守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在大年初一,万佐成夫妇也只是在女儿家呆了一个小时,吃完午饭便匆匆赶回来。曾经有一名义工过来帮忙,做事也非常踏实,也准备长期扎下根来,但与老两口交心时,这名义工坦言:“没有年节假日,没有一天休息,我恐怕做不到。”

18年的坚守,万佐成夫妇尝遍酸甜苦辣,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关注“爱心厨房”的人越来越多,青山湖区湖坊镇政府还投入30余万元对“爱心厨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忧的是两人年事渐高,难以继续把这个“家”维系下去。

“其实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医院里没有那么多病人,家属也不再需要这个厨房。到那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夫妻俩质朴的话语,正是对18载人间佳话的最美叙述。

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最美家庭、2020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道德模子简短 篇二

今天,我看了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领奖典礼,看到那么多的感人事迹,让我感触很深。他们有的为人民雪中送炭,有的为亲人尽着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他们都做出了令所有人难忘的光辉事迹。而在他们当中,有的已为了他人,不在这世上,但他们的精神,却会永垂不朽。

邓前堆,只是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医生,但是他所做出的一切,彰显了他的品格和人格。在汹涌的怒江之上,有一个怒族的村落。而这个村落的人生病了,须请求怒江对面居住的邓前堆。但这两地之间,只有一条光溜溜的钢索。来往两地,只能靠这条钢索。但这条钢索十分危险,一年上面就死了十多个人。但邓前堆不怕,他每天昼夜不分地往返于两地,作为他们的乡村医生。他随叫随到,二十年下来,就连村中因风湿卧床不起的病人也重新站了起来。在这儿,他的月薪只是少的可怜的三百,而在县城,月薪是这儿的三四倍。可他牵挂这儿的人民,他会一直做怒族的医生。

孟佩杰,中国最美女儿,从八岁起,她就一直承担着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的责任。在很久以前,她母亲去世,她寄养在养母家。八岁时,她养母瘫痪,养父也因此出走,她却承担着对养母的一切责任。为给母亲做饭,她站在板凳上炒菜,不知摔下来了多少次。每天为养母端屎端尿是她的责任。她对养母十分感恩,十分关心,她也十分好学。当她终于考上了大学,她也放心不下母亲,决定背着母亲上大学。孝道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哪怕她不是亲妈,只是养母,但对她来说比亲妈还亲。

这还只是两位代表人物,但所有道德模范的精神我们不可忘怀,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中华的精神,我们应对他们的精神加以传承。

道德模范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的眼眶是湿润的,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当我观看了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中科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研究员林俊德的感人事迹后,我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了。”我躺下就是病人,我坐着就能工作!”林俊德同志对医生和护士们反复念叨着,”我不能躺下,躺下就再也醒不来了……”

75岁的林俊德同志身患胆管癌,当时已到晚期。就在生命终止的3天前,毅然拒绝手术治疗,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昏迷不醒的他在苏醒过来后,九次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目的只有一个,与死神赛跑,”抢救”那些至关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医生和护士们流着泪,把他转到普通病房,并时刻陪同。

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他不愿躺着当病人,他要坐起来工作。为了减少干扰,他竟然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林俊德忘我的工作,已经将个人生命安全完全置之度外。人们哪里会知道,此时的监护仪上,林俊德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连续工作了五小时后,已经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老人终于累了,他躺下了。他和他的老伴说,我累了。老伴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声的在他耳边喃喃:”老林,老林,现在不能睡,你看大家都来看你了,等天黑再睡!”慢慢地,林俊德闭上了双眼,睡着了,而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站在生命终点,林俊德同志做到的只是一心一意做好工作本职,虽然他走了,但他却用生命之花镌刻着敬业奉献的精神。看到此处时,我已泣不成声,泪水肆无忌惮的横流。他尊重自己的职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是的,在这个物种横流、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我们是需要道德的这股”正能量”带动感染所有人。

“爱岗敬业”这平时只出现在报告会或者文件上的四个字,今天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些鲜活的事迹,既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情,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还记得为保护学生安全,与进入校园行凶的歹徒殊死博斗,不幸以身殉职的湖南新化县”最美乡村校长”——杨建一吗?他以”站出来”的勇气、以爱生如子的大爱、以爱校如家的担当,任凭鲜血直流也死死揪住歹徒不松手,让生命绽放道德的光芒,树起了时代的精神标杆。正是这种大爱让杨校长做出了超乎寻常的选择,如果没有杨校长的奋不顾身会有多少孩子受到伤害,没有杨校长的奋不顾身,将会有多少家庭彻夜难眠。

这些道德模范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鲜活的道德行动温暖着人心,标注着道德建设的刻度和走向,带动着更多人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可能在他们心中,会觉得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但他们却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的职责。生活中有那么多应该做的,我们又做了多少?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的自私与贪婪,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道德模范身上的光辉,恰恰是最平凡却又是我们现在社会最缺少的正能量。

往往很多人抱怨:我想做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太少。我想说,坚定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实实在在的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正如那首歌词所唱”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四

周xx,女,1989年12月出生,xx镇兴华村村民。

在村里只要提起周xx,村民都会夸奖她是个好娃,她尊老爱幼,热情大方,和睦邻里,吃苦耐劳。

2014年的时候嫁到丈夫家时,婆婆就患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好在婆婆平时有公公照料,自己照顾好孩子就行了,生活还算得上轻松,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冬季,公公突发脑梗,虽经尽力抢救治疗,但还是落下终身瘫痪,同时也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面对着两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周xx心里很难受,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孩子还小,丈夫还要出作 文 吧去挣钱,如果不去挣钱照料公婆,全家人的生活费,两位老人的治疗费、药费,从何而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经过再三考虑,周xx决定让丈夫出去挣钱,自己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婆婆的生活还好说,可公公呢?自己年纪轻轻地……从第一次勉为其难不好意思给公公换洗、擦身到后来每天给公公喂饭、换尿不湿、擦洗身体。现在已习以为常并坚持至今。

几年来,她尽心尽力照顾着两位瘫痪的老人,任劳任怨,她的言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她的事迹在村组内传为美谈,成为该村支部号召群众学习的典型。

道德模子简短 篇五

xx,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民主镇庙坝村村民。

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两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极其困难,但他又抚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对老人,他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是众所周知的孝子。对孩子,他宁愿自我吃不饱也要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上学,是个好父亲。对亲戚邻里,他有事必帮,乐于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长。xx对五个孩子一视同仁,疼爱有加。不管怎样艰难,xx都仅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只要自我有口吃的,绝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还要让孩子们上学。”2015年12月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

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六

韩xx,男,1989年1月出生,xx镇xx村村民,xx县蓝天救援队成员。

自从加入泾河新城蓝天救援队以来,参与人员搜救50次,活动保障30次,各类公益性救援知识宣讲50余次。先后在咸阳中医学院、咸阳能源学院、永乐镇中学、咸阳古渡中心校、先锋小学、泾河新城哈佛幼儿园、龙泉社区以及各大工厂等地宣讲火险,水灾、地震、逃生自救、被困互救、心肺复苏、医疗包扎等常识,并反复演示,传授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技术,给培训的学生和群众大大降低了遇到灾险时的急救本领。

在公益事业上,韩xx一直是积极热情做公益事业的典范,深知每一次救援都是生与死的较量,在和平年代,救援也是别样的奉献。2016年10月24日府谷爆炸事件,积极参与物资救助工作;2017年7月26日参与榆林市绥德、子洲两县抗洪抢险;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带领xx县蓝天救援志愿者出队70人次,为本县63个老旧没有物业管理小区进行免费防疫消杀;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发生百年不遇特大降雨,造成700多万人受灾,韩xx和蓝天救援队一线救援人员先后在郑州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连续参与救援8天,累计转运被困人员1700多人,转运救援物资7000余箱。

他还长期参加蓝天救援队组织的精准扶贫活动,看望孤寡老人、扶持贫困学生、救助病危患儿、协助红十字会举办活动、运送物资、发放慰问品,给敬老院老人送月饼等公益的活动。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更是韩xx的自律准则,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群众、传播文明、无私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不悔的初衷。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篇七

在看这个颁奖仪式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清瘦、带着氧气罩的老人,他当时正在指导其他人员在电脑前工作,老伴让他休息,他说要坐着休息,因为他“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最要紧的就是时间”,所以今年5月,在得知自己身患胆管癌,来日无多之后,这位科学家拒绝了可能导致他再也无法坐到办公桌前的延长生命的手术方案,以顽强的意志,奏出了一曲令人震撼的生命绝唱。

在生命的最后3天,他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交待自己手中事关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即使在无意识昏迷中,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关重要的文件……把生命的全部光与热献给祖国,直至最后一刻——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一位军人,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最赤诚的奉献。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起他坐在办公桌前的病躯?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这位75岁的老人在辞别人世前仍如此步履匆忙?只因为职责所在。

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但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向林俊德院士那样干一行,爱一行,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力求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蜡炬成灰泪始干”,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要想做到这些,敬业是最基本的条件,不敬业又如何谈得上去做呢?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举止稳重等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再想林院士,他用什么样的沤心沥血去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该怎样表达他的敬业呢?记得在评价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敬方能自尊,敬业方能有成。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员,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向林院士学习,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职责的精神。

今年93岁的黄旭华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曾有长达30年的时光一直在隐姓埋名,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他兄弟姐妹们责备他不孝,最终母亲还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上间接了解到这个”不孝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幕后英雄。在黄旭华与同事的努力下,1970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下水,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感动中国》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今年82岁的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的老支书。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为干成一件事:修水渠。黄大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这里常年吃水困难。23岁时,黄大发被推选为村大队长。从他当大队长开始,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但是,缺钱、缺人、缺技术,加上自然条件艰苦,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水渠的过程一次次遭遇曲折。直到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才终于通水。人们说黄大发的故事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一位是基层的老党员,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奉献,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两位老人几十年如日,把祖国和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他们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却用默默的奉献,深刻诠释了有能力、敢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的应有本色,他们是新时期的丰碑。他们敢想敢干,始终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他们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

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矢志不移、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学习他们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学习他们不忘初心、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党员本色。

我们要以模范为镜,不断检视自己,增强党性修养;要时刻跟党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争朝夕、苦干实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和社会,对得起自己,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这些道德模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支月英老师。她坚持在山区从教36年,艰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没有让她退缩。她不是没有调动到山外条件好的学校的机会,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她都坚定的留下来,离家远她只有住在学校,对家里她有太多的亏欠。正像她的两个女儿所说:她是一位好老师,但她不是一位好妈妈。支老师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由于放不下学校,放不下孩子们,她决定继续干到干不动为止。

她用自己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师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还是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客观现实没让她有这个机会。

善良而坚强的支老师为我们树立了高大的道德模范榜样,她是我们教师的骄傲!让我在寒冷冬日里更有暖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这些榜样人物也激励着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道德模子简短 篇八

xx,男,壮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

xx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一出校门就毅然选择到偏僻贫困的“麻风”教书育人,成为该村的第一任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他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无私奉献的诚朴品质。

落松地——上世纪50年代文山州广南县政府集中医治麻风病人的医治点,被人们称为“麻风村”。1986年9月,xx顶住世俗的冷言风语和亲戚朋友的苦苦相劝,选择到落松地担任第一任教师。最初,落松地小学仅有一间土坯房教室、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高矮不一的桌凳和一块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孩子们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xx找来了一些旧课本、旧书教孩子们读拼音、学数字,从此拉开了他教学的序幕。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xx一干就是30多年。他经过复式教学法,先后共培育9个教学班92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6届62人。此刻很多都已经参加工作,有教师、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大家都说,是农教师帮忙他们走出了寨子,实现了长辈们一生未能如愿的梦想。

xx与落松地村民30多年风雨同舟。刚到落松地村时,xx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村民们读信写信,买个农用机械要看使用说明书,都会找他帮忙。2002年,广南县开展“扫盲”攻坚工作,落松地村开办了一个成人技术班,农教师兼任夜校教师。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教村民识字,讲解实用技术,但他从没叫一声苦、说一句累。

有人问他,你要在落松地村小学教到什么时候?xx回答道:“只要村民们需要,我就一向教下去。”他把人生最完美的青春年华、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xx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65 4409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