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最新4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篇一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草原牧歌》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心小学
作者:陈少娜
联系电话:85185814
《草原牧歌》教学案例 年级: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 聆听>
2、 表演>
3、 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教学重、难点:
1、 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
2答课前了解的蒙古)
3 、 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 、 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 、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
(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
(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
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
二、走进蒙古音乐
(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2、介绍马头琴:(课件)
(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
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
奏。
(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
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
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
(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
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
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二)、蒙古舞蹈
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
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
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
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
(三)、歌曲:
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看看你
又有什么新的体验。
2、聆听歌曲〈〈银杯〉〉,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1)学生聆听歌曲〈〈银杯〉〉。
(2)设问:
a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b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旋律线的疏密)?
c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3)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悠长、音高起伏较大,情绪
比较欢快、热烈。蒙古人在请客时唱的歌曲。
3、教师总结: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 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高唱宴歌,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4、体会歌曲感情,学唱〈〈银杯〉〉。
(1)教师表演歌曲,让学生在心里默唱。
(2)解释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的风俗习惯。在敬酒、唱
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
杯并把酒喝干。
(3) 教师弹唱,学生放声跟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准
音高、节奏)
(4) 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前倚音、下滑音、 连音。
(5) 教师伴奏,学生齐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出欢快、 3由教师总结评论。)
热情的音乐特点)。 (6) 学生分成两组,配合敬酒、喝酒动作唱歌。
三、体验蒙古音乐 、学习蒙族问候语:你好吗?你好。 、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 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唱酒歌〈〈银 杯〉〉。 、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
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它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等等,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
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
五、下课礼仪
学生在〈〈银杯〉〉的音乐声中下课。
教学分析:
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 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教学反思:
本教案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
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篇二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春天举行音乐会》 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教材内容看得非常重要,总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去设计和实施教学。《音乐新课标》提出: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替换、调整、删减,使教学更加圆满、更有效率。开学初,正值春天,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特意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音乐的美,让春天和音乐有机的融合,最终使音乐课堂充满绿色的生机和活力。 [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的气息
1、欣赏动画歌曲《春天在哪里》拍手律动进教室。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春天的歌曲,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春的气息。)
2、师:春天来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
生:略(通过描述春天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仔细聆听,探索春天的音响
师:的确,如同学们所说,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
师生一起来模仿和探讨这些声音。 (通过师生共同模仿、探索春天大自然的音响,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师:春天来了,春风、春雨、还有很多的小动物都发出了美妙的声音,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请听:(点击课件出示)师领读,生跟读
春雨(唱歌呀) 滴答0滴答 0 春风(弹琴呀) 沙沙0沙沙 0 春雷(打鼓) 轰隆隆隆 隆
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啦啦 啦
(课件出示更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且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三) 参与体验,学唱春天的歌曲
1、拍手游戏
(1)师:春天的大自然发出了各种美妙的声音,春风、春雨、春雷、春水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都来参加春天举行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这是怎样一个音乐会呢?初听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2)师:这么有趣的音乐会,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为她伴奏吧。同学们可以和老师一样拍,也可以不一样拍,但必须和着音乐的节拍。(通过师生互动的拍手游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游戏的机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师:刚才有的同学这样拍,有的同学那样拍,非常神气。这一遍我请你和你的好朋友合作着拍,也要跟刚才一样和着音乐的节奏有强弱的拍。(通过生生拍手游戏再次感受音乐节拍热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编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熟悉了歌曲旋律。)
2、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要求碰铃第一乐句开始,双响筒第二乐句开始,舞板第三乐句开始,一直伴奏到歌曲结束。第一遍师唱生敲,第二遍跟钢琴和。(打击乐器的演奏,培养了学生静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训练`了学生多声部合奏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熟悉了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再次做好铺垫。)
3、学唱歌曲
(1)、师:在同学们的伴奏声中,音乐会的旋律显得更美了,它的歌词也很有趣。请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歌词。
(2)、师:想和老师一起读吗?师生和着伴奏音乐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学生听琴默唱歌词、轻唱歌词、解决难点。
(4)、轻声、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拓展欣赏名曲,感受春天的美丽
1:师:同学们唱得多美啊!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这两首歌曲都是由世界名曲改编而成。先请同学们欣赏小朋友表演的由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闲聊波尔卡》,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闲聊波尔卡》歌词节选:你听,你听,唱歌的是夜莺;你看,你看,喧闹的是百灵;你听,你听,那鸽子的哨音;你看,你看,这孔雀正开屏。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百花开,百鸟鸣。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云雀的歌儿像风铃„„
2、师:多么活泼欢快的歌曲啊!让我们模仿画面上的小朋友一起来进行春天的舞蹈吧!师生合着音乐一起律动。(拓宽音乐视野,感受音乐和舞蹈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增大信息量。通过律动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师:跳得真好!就像是春天的音乐会。老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大朋友表演的春天。这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杨洪基爷爷表演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改编过的报春曲。思考他表演的春天是怎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歌词节选:草绿了,花开了,天暖了;大雁飞来了,冰消了,雪化了;窗儿敞开了,心儿苏醒了,风筝飘呀飘起来了。蝴蝶跳起了舞蹈,蜜蜂唱起了歌谣,月亮累了,睡得长了,太阳出来得一天比一天早了„„
生:„„
4、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强弱来拍手聆听,再一次感受春天的美好。(拍手聆听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5、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春天音乐会,感受了春天的美好。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热爱春天吧!听音乐律动出教师。
思考:
1、 补充——使资源应用更加丰富。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说说春天,模仿春天的声音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大自然中的各种有趣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节奏的模仿,在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再通过各种形式的以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为主线的师生拍手游戏、生生拍手游戏、选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旋律。初步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补充欣赏两首音乐作品《闲聊波尔卡》和《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视、听、说、唱结合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了现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
1、 替换、调整、删减———使教学更加有效。
如在本课的设计之初,我就收集了大量关于春天的图片、诗歌、歌曲等。如《春之声圆舞曲》《春晓》《春雨沙沙》《春天在哪里》《春来了》„„但是这些素材都运用到课堂中是不现实的。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了一大难题。如本课的欣赏内容,教材上结合欣赏的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春》,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但是对欣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欣赏时画图形谱表示所听到的音乐,还要求画好每个乐段的色块等等,这对于初次接触新教材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处的。不是听一遍两遍就能完成的。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选择了教材之外的两首歌曲——《闲聊波尔卡》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欣赏内容。因为这两首歌曲学生愿意听,而且和歌曲搭配得也非常合理贴切,始终能围绕着春天的主题,演绎着春天的绿意。学生感觉更新鲜、更有趣。教学时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在实践中,我感到“舍”要比“取”更难。一方面,收集这些素材花费了自己不少精力,舍弃甚觉可惜。另一方面,总想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更广的视野。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常常会在内容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例如第一次试教时,我用了诗歌《春晓》。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晓》,我自己情有独钟。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似乎更喜欢可以互动的内容。因此,我下决心放弃花了不少时间收集的《春晓》,把这个时间留给了探索春天大自然音响这块内容上。 总之,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我必须对以往的音乐课堂常规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音乐新课程的变化,在和学生共同体验,对教学的不断反思中,我将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图形谱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结题报告 篇三
《图形谱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结题报告
《图形谱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课题是我个人10年10月份申报,10年11月经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通过的市级个人教科研课题。课题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区教研室和学校教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指导、科研探索等方式,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研究方面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下面就项目研究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据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就开始采用图形谱的方式进行记录;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体系”也倡导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图形谱的依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家曹理,认为图形谱具有形象鲜明,形式多样的特点,便于学生创造一种更加符合实际音响的记谱法,易于学生摆脱现有五线谱的困扰;同时,因图形谱更直观,可以借助视觉补充听力不能完全辨别的那部分音乐;使学生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同时创造千姿百态的图形谱。国外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也强调音乐要素要通过声势、图形谱、乐器等方式参与并体验。同时图形谱也是听力训练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因为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听与理解音乐”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他认为通过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本身既是节奏感训练,同时也是新的听力训练——通过亲身参与,通过动作、奏乐、以及画图形等手段对听作出即兴反应,培养对学习音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听辩能力、听觉记忆力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能力。而我校学生由于平时接触音乐较少,音乐素养几乎很差,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欣赏教学中选择了古典音乐作为切入口,让学生从古典音乐学习起,运用图形谱来帮助学生体验并理解音乐,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感受,达到了用古典音乐提升音乐修养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音乐欣赏就是要让学生挖掘深刻的挖掘音乐的内涵。而音乐内涵即音乐要素是通过声势、图形谱、乐器等方式参与并体验的。不管一个人的音乐能力有多高,他欣赏音乐的能力总是高于他从事音乐实践的能力。作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通音乐课,其基本任务,首先应当是帮助儿童发展体验音乐的能力,而不仅是表演或作曲。发展音乐欣赏的能力,是普通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而图形谱正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能让不识谱的孩子也能领略到音乐的真谛,也能参与到音乐大师的盛宴之中,真正的走进音乐殿堂。
音乐的欣赏是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人对于音响的感知和了解音响的表现力。在现行的很多的音乐课中,当进行唱歌、乐器伴奏或律动等音乐实践的教学时,常常注意到的只是具体的技巧、知识,而忽略了对音乐本身的挖掘,重要环节,老师代劳,学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学生没有亲身的去体验音乐,只是一味的模仿,学到的只是音乐外在的东西,并没有真正领会音乐的内涵,就算这首乐曲听过了会一些基本的动作或伴奏了,但遇到其他的乐曲又无从下手了,本课题就是为解决这样的现象而拟定的,让学生在遇到任何的乐曲时都能运用这一方法来聆听音乐,赏析音乐。而图形谱只是方法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综合其他的音乐欣赏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一步步的改善现状,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古典音乐的聆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古典音乐,并能自我选择出好的音乐来欣赏,并最终喜爱上古典音乐。
2、在教学中运用图形谱辅助教学,逐步让学生学会创作图形谱,并能在实践中摸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欣赏教学的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2、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和生活资源,适时向学生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课堂古典欣赏教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古典欣赏教学的具体时间,开展实践与研究,并通过媒介让学生在校园内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及改进的方法。并通过课例寻求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重点总结得失。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研究内容:
1、兴趣引领、走进古典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任何的学习只要有兴趣就没有学不好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的研究不能只顾结果不管过程。只有让学生感觉欣赏课很有趣,又能学到东西,让他们逐步的知道哪些是古典音乐并渐渐的喜欢上古典音乐,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在欣赏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包括:认识节奏、唱名、拍号、音准以及分析乐曲的能力等。只有当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时,他们才能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赏析音乐、理解音乐。
2、自主设计、玩转图形谱
一首陌生的古典音乐,学生该如何欣赏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聆听,有目的的聆听。第一步:学生要学会分析乐曲,从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来表述;第二步:搞清乐曲的曲式结构,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出来。第三部:聆听主题音乐,自行设计相应的图形谱,并进行阐述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通过自我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古典音乐。
在本课题立项之前,我一直在尝试着运用图形谱的方式来给学生上欣赏课。直到去年11月我的课题被正式立项,我才着手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案,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进行研究:
2010年11月到2011年1月——准备阶段
这段时间主要是确定相应的研究班级,并进行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得出初步的结论。之后阅读一些相关著作《奥尔夫教育法》、《柯达伊教育法》等,从中找出适合我校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策略。
2011年2月到到6月——实施阶段
根据制订的计划逐步实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做好相应的调整。期间参与相关的培训,如在南京市汇文小学举办的“奥尔夫教学法”讲座,让我深受启发,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案。在学生有所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课题的研究程度。
2011年9月到10月——总结阶段 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状况,通过总结一年的研究课例找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课的方式进行研讨、总结。依据结题要求,整理相关材料,完善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
在课题立项之前我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从一开始对古典音乐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知道一些作曲家和乐曲名,并能跟中国的民乐区分开来,而且学生在听到古典音乐时脸上是喜悦的,而不是一开始的无所谓、茫然的态度,说明孩子们已经喜欢上古典音乐了。而图形这一看似简单的线条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妙笔生花,组合成一幅幅简单而又灵动的音乐画卷,让音乐以一种线性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对古典音乐不再觉得高深莫测,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说在欣赏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运用图形谱来表现音乐的旋律特点和音响特点,以及表示曲式结构,同时也很喜欢图形谱,而且每次不同的乐曲欣赏时都能有新的收获,学生的创意远远超出我的设想。所以我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智慧成功的设计了一些古典音乐欣赏课的案例,效果不错。
1、古典音乐《打字机》在省“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有效运用”赛课中获一等奖。
2、在区内开展“奥尔夫配器法和图形谱在欣赏音乐欣赏中的运用”讲座,获得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3、在南京市四区连片汇课中古典音乐欣赏课得到六合区教研员即听课老师的一致称赞。
4、学生在古典音乐欣赏中创作图形谱的作业展示
5、《小学生对于古典音乐认知现状的调查问卷》一份
6、古典音乐《打字机》教学案例
7、论文《图形谱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七、课题研究几点反思:
欣赏教学之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这一年多来,经历了迷茫也收获了喜悦,其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古典音乐相关资料的欠缺,导致学生“吃不饱”,老师比较被动,选择的余地太小。
2、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欣赏一些难度较大的乐曲时稍显力不从心,功力还是不够,这可能跟学生年龄也有关系,毕竟他们才三年级,今后还可加大音乐欣赏的数量,将音乐课上唱歌与欣赏的比例进行相应的调适,再增加对欣赏教学的时间比例,让这一课题能继续深入。
3、图形谱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指航灯,在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道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单一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会有所厌倦,所以今后可以再运用一些适合我校学生欣赏音乐的手段来配合图形谱进行音乐的赏析,效果应该会更好。
4、老师还要继续进行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分析音乐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运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加充实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中。
八、参考文献: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学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日】渡边護《音乐美的构成》
浅谈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篇四
浅谈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这些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利用图谱能将复杂的音乐材料简单化、具象化,在歌唱活动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正视图谱在歌唱活动中的有效作用,并能合理运用,让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有效性。
关键词:
图谱 幼儿园 歌唱活动 有效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在歌唱活动中运用图谱是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复杂的音乐材料具体形象化和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
一、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作用
1、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的理解、记忆歌词
理解是学习的钥匙,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更是要让幼儿理解学习的内容,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喜欢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是关键所在。在很多歌曲中,由于歌词的含义比较深刻,有些也不是孩子经常接触的语言,因此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歌词、有效识记歌词显得非常重要。而图谱的运用能够及时的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所要学习的歌曲内容及教学要求。
以我园中班组的教研活动“小鸟醒来了”为例。这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每一段的歌词也较长,歌词中还有“振翅高飞”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因此,中班组的老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图谱教学法,通过利用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中,结合图谱孩子们很快地理解了歌词,图谱也帮助他们有效记忆了歌词。特别是有了第一段的学习作为铺垫,在学习第二、第三段时孩子们显得轻松自如。
2、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的控制节奏
相对来讲,节奏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节奏并且唱准节奏,是我们老师感觉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通过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来进行训练,从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没有生气。而运用图谱,则能很形象地将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演变成形象的图示。
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看到了《秋天里来》这个教学活动。歌曲中 “浪里格朗里格„„”这一部分的节奏型变化强,甚至对我们成人来说学习起来都有很大的困难,很难想象孩子将如何能学习。只见在活动中老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鼓槌,使孩子们很快感受到不同的图示所表达的不一样的含义:浪里格和郎,通过图示,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就这样,复杂的节奏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了,孩子们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部分的节奏。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无不感叹于图谱在活动的“魔术”效应。
3、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的控制声音
声音的强弱变化,也是年幼的孩子很难掌握的。对于这种感受的强化,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听辨能力和音乐素质。如在《大猫和小猫》中,老师运用大大的波浪线表示大猫的很响很粗的声音,用细细的波浪线表达小猫细细软软的声音,形象的声音曲线,将孩子们的情绪调控得恰如其分,表演得很有艺术的味道。同样在创编《大狗和小狗》、《大羊和小羊》中,孩子们都能够演绎得很好。
4、图谱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表现歌曲的独特演唱风格
不同的歌曲,它内在的性质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首歌中,不同的段落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性质。比如有的歌曲或段落是抒情性的,那么就要求用柔美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是轻快活泼的,歌唱时则要强调欢快、跳跃、而且有节奏感。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单调讲解记忆和说教以及老式的跟唱教学引导孩子把握歌曲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这样的学习不仅老师累,孩子更累。
而如果以具体形象的图谱形式呈现给幼儿,看到图谱幼儿可以马上反应出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
如:在《老鼠画猫》活动中,这首歌曲中有一个很特殊的音乐符号,就是滑音。于是设计小老鼠图谱时,我们把小老鼠的尾巴夸张地往上翘,活动时孩子们一看到翘翘地尾巴等图谱就开心的笑了,有的还笑得捂住了嘴巴。可见通过图谱,孩子已经充分地感受到歌曲诙谐幽默的曲风了,而翘翘地尾巴同时也提醒孩子在演唱到小老鼠时,声音要往上滑,也就是这样孩子们轻松地演绎了诙谐、幽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单调的讲解记忆有趣的多,幼儿能创造性的通过自己直观形象的观察图谱理解感情、处理感情。
二、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图谱也有有效和无效之别,运用的有效和无效之别。在实践中教师如不慎重,就会发挥不了图谱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那么如何让图谱在歌唱活动中发挥其有效性呢?
1、有效的图谱应该是科学的、准确的
有效的图谱首先是科学的,图谱设计时必须符合音乐材料的结构、内容和情绪,有一定的意义。以我们小班组教研活动的“老母鸡”为例:在活动准备时,为了幼儿帮助理解、记忆歌词,我们决定采用图谱的方式。在设计图谱时,我们用可爱的鸡脑袋图谱来表示“咕哒咕哒”的叫声,一个“咕哒”用一个脑袋表示,而在最后一句“咕哒咕哒咕咕哒”的图谱设计时,为了方便,我们用大小一样的鸡脑袋来表示。在活动后的讲评活动时,听课老师为我们指出最后一句的图谱节奏不准的这一缺点。虽然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引导还是唱准了最后的节奏,但是,最后的图谱就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容易误导幼儿。我们说利用图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自主学习,小班是打基础的时候,尤其应该给与他们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设计图谱时老师一定要符合音乐材料的结构、内容和情绪。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不同的。设计图谱时还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为主,在设计图谱时,应该以具体形象为主,中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设计时可以采用具体形象和象征性的符号形式。如,遇到象声词的地方可以用一些与声音相匹配的线条符号来表示。这样每一阶段的孩子都能有机会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图谱也才显得有价值,才能发挥其有效性。
2、运用图谱时应把握呈现的有效时机
图谱的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所呈现的时机,这样才能让图谱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图谱呈现的时机不同,所发挥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如,在歌唱活动《变形金刚》中,我们采取了分组活动的方式,尝试在不同的时期出示图谱。第一次活动,在还没有让幼儿欣赏、感受歌曲时,我就把图谱呈现出来,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图谱很快学会了歌曲,但总觉得活动中少了些什么。而第二次活动时,先让幼儿聆听欣赏歌曲,说说自己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说说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并根据幼儿的讲述逐个出示相应地图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参与的欲望很强。第一次活动中的图谱只是作为图谱简单的出示,只是帮助孩子学会唱歌曲;而第二次活动中,图谱带动了整个活动的发展,调动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活动中觉得有挑战性,需要他们全身心地去关注歌曲。这样,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的听觉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同样的图谱,老师有效呈现和无效呈现却有着如此不同的效果,可见,有效呈现图谱的重要性。
3、图谱要发挥幼儿自由探索的主动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
利用图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老师的教逐渐过渡到老师的不教。如果教师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利用图谱完全是老师来教,那么意义也就不大了。利用图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有效的图谱能够让老师“退位”,能够帮助幼儿的自主学习。
如,在小班《两只老虎》的创编活动中,在创编歌曲的时候,有了第一段两只老虎的图谱作为提示后,幼儿就能很轻松地根据一一对应得原则把其它的动物及相应的身体部分替换到歌曲中。又如,在两段体或多段体歌唱活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歌曲旋律中根据第一段演唱的经验和第二段呈现的图谱自由探索,把第一段中的经验迁移到第二段中,引导幼儿看图谱理解并说出第二段歌词。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幼儿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又将教师从教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图谱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利用图谱时要合理恰当,这样图谱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才能为教学所服务,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幼儿音乐教育》 李晋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游戏化音乐教学》 陈淑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歌唱活动》 许卓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