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7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发布时间:

正确、充分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修辞手法的了解

汉语中有很多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会很乏味,再说纯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有些歌曲的歌词生动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且简单易懂,用来巩固知识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例如:歌曲《我是一只鱼》中—“我是一直站在岸上的鱼,如何能忘记曾经活在海里,曾经我活在你的生命里。”这里生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鱼。

二、有助于扩展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在多数歌曲中,歌词的意境非常美好,有的甚至都运用了古代诗词作为歌词,学习这些歌曲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倾国倾城》中的开头几句歌词就非常的有意境—“雨过白鹭洲,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鸿,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像这种歌词,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理解和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意境。像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是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定要让学生多学唱些这种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学基础。

三、有助于扩展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一些特殊文化的了解

有些汉语歌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歌词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些歌词表现了中国的一些特殊文化的魅力。例如:反映了香港等地同胞回归祖国前的爱国之情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里面就包含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知识。另外中国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文化对外国留学生吸引较大,比如中国的武侠文化。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听一些具有武侠风的歌曲,以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像《刀剑如梦》,典型的武侠旋律,激扬的歌词意境,令人心往神驰,这些都是外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多让学生听写这类歌曲能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四、结语

总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汉语歌曲,都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他们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于一体,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常好的材料。通过听学汉语歌曲学习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巩固汉语中的语音、字形和语法等知识,提高汉语听、说、写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正视这种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完善,让这种方式更普遍的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 篇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以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音乐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欣赏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也能有助于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想象,还能有助于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1 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集多种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描绘,变虚为实,化静为动,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可以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广泛的信息彻底改变了传统音乐课说教式的模式。例如: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应重点了解它的发展概况,音乐体式以及表演形式,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武场伴奏为背景音乐,并进行画面解说,从而揭开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京剧的音乐体式、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及京剧的脸谱艺术。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古老的中国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本课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2 整合有助于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多媒体这种有声有色、声画并茂、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正是上好高质量音乐欣赏课的保证。例如:在欣赏舞剧音乐《天鹅湖》这一课时,视频播出《天鹅湖组曲》第一曲《场景》,屏幕上出现:在黯淡的月夜下,一群天鹅在湖面上遨游,领头的一只带着皇冠,这时乐队奏起了浓墨重彩表现主人公“天鹅”的一段音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信息则要通过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或通过文字、数字这样的符号模式间接感受到。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而多媒体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3 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的主要功能是审美。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们感官所接受。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创造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4 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情感的感染是显而易见的。音乐内容通过电教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激发而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执教《二泉映月》时,通过音画资料引领学生体验了阿炳苦难坎坷的一生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阿炳。渐渐地,你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出示“二泉映月”画面。于是,教室里回荡着这首动人心弦的、凄美的、悲哀的、舒缓而又起伏、升腾跌宕、步步高昂的旋律。这如泣、如诉、如怨、如叹的旋律把学生再一次带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世界。使他们在这首不朽的传世名曲的引发下,渐渐地变成了阿炳的知音,再一次去细细品读阿炳那苦难的一生,感受阿炳那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呐喊,解读阿炳那积淀了十多年的情感,品尝阿炳那绝世的音乐才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从头便是断肠声”,“只配跪着去听”的音乐饱含的情感,使他们的思想升华到了极致。

5 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既耗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老师讲解省时省力,压缩了学时,使教师的授课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小提琴的形状、音色。在此曲中,小提琴是主奏乐器,它音色优美、华丽、抒情,代表祝英台的形象美丽、纯洁、高雅多情。这是课前学生必须要了解的一个知识点,用多媒体演示小提琴的音色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用语言叙述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曲中另外一些人物形象如梁山伯用大提琴来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用铜管乐、大锣来象征。在用课件演示聆听了这些乐器的音色后,人物的形象特征也鲜明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6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外音乐探究活动的开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网络技术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每周一节的音乐欣赏课可能对某些爱好音乐的学生有吃不饱的现象,在教学之余可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轨,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或建立网站,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在一次题为“音乐与舞蹈”的课中,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他们收集、整理的有关《天鹅湖》舞剧的资料、图片、音响,使我和全班同学都领略了舞剧的美,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精神大餐。

当然真正的网络教学不只这么简单,但是这种课余利用网络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使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三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国家对其有明确要求,能够以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作为引导,将教学的优质资源及信息化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基础保障,然后将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在该种大环境下,教育活动中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它大幅度的加快了我国现代教育摆脱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的步伐,通过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而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与否,是我们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

1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生物学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极高,我国中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考、高考的压力,分散到课外实践的精力少之又少。同时,生物属于小科目学时安排较少,内容较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很难将教材里的知识吃透弄懂。所以生物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而信息技术的注入可明显的缓解此种矛盾。教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视频、音频、微课等计算机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将陌生的生物结构带入课堂、将漫长的生物过程浓缩、将重难点知识制成微课反复学习等。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文、声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学习和开发自己,提高课堂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易忽视问题

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给中学生物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活跃了课堂。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殊性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规范。生物学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做模型、探究性活动等学习内容不宜仅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代替。过多的视频观看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目的,变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影响课堂秩序。

(2)设计要实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意教学设计远比制作技术重要。教师制作ppt时,围绕核心知识点,时间分布合理,突出重难点。ppt背景与文本、图片颜色合理,文字大小布局合理,不宜过于花哨。软件中设计的一些小花絮,如鼓掌、喝彩、动画鼓励、切换声音等软件制作者基于想要吸引学生的目的,实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3)引用要创新。教学软件制作周期长,全部自己制作费时多,现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有偿甚至无偿下载使用,但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使用者和使用对象的差异,不可云云亦云,注意合理的创新并继承。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生物《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进程控制等要能够进行精巧的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1)图片导入,提问引题:(图片形象鲜明,从颜色、大小到形状都有较大的区分度,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3)层层深入,构建新知:(对于两种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主要采用视频观看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模式,学生在有清晰思路的基础上再动手实验,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学习推动力。探究结果利用投影仪展示,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易错点当场纠正。)知识点一:种子的结构活动一:探索大豆种子的结构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步骤:

(1)观察种子的外形———种皮上的种脐。

(2)解剖大豆种子,用镊子剥去种皮,试探种皮的坚韧性,想一想种皮的作用。

(3)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

(4)观察时首先区分胚芽和胚根,中间相连的部分是胚轴。

(5)两片豆瓣是两片子叶,想一想它的作用。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上台并利用投影汇报:活动二:探索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指导步骤:

(1)观察种子的外形。

(2)从玉米的中央纵向解剖玉米种子。

(3)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4)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师讲解,观察视频之后,学生汇报:知识点二: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结构的异同ppt出示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完成表格。并通过8种不同种子,以种子找家的活动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分。在《探索种子的结构》一节中,在视频教学的基础上有效优化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一春。web2.0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与发展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1)。

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论文 篇四

19世纪末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被称为第4次教育革命。人们习惯上把第4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实际事物,才能加深形象感受与记忆、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知识、新启发。比如参观美术展览、观察街景、观察动物、植物、观察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过程在40分钟的课堂内是无法实现的。虚拟的教学环境容纳了美术馆、街景、动物园、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现实客体,通过摄录、编辑、制作,从广阔的空间中萃取典型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呈现给学生,实现了情境再现,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导向性,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具体,感受更确切,对美的探究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激情高涨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交互方式进行学习。能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充实美术教学之中,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是美术教学的必由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 篇五

19世纪末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被称为第4次教育革命。人们习惯上把第4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国家教育部于20__年9月颁布了《美术课程标准》,进行美术教育改革。新的美术课程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成为美术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只有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实际事物,才能加深形象感受与记忆、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知识、新启发。比如参观美术展览、观察街景、观察动物、植物、观察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过程在40分钟的课堂内是无法实现的。虚拟的教学环境容纳了美术馆、街景、动物园、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现实客体,通过摄录、编辑、制作,从广阔的空间中萃取典型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呈现给学生,实现了情境再现,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导向性,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具体,感受更确切,对美的探究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激情高涨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交互方式进行学习。能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充实美术教学之中,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是美术教学的必由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论文 篇六

一、现代教育技术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1、教学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最核心的是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师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应用情境、学习环境、协作式学习以及评价活动充分考虑进来。全方位地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任务中的问题。另外,也可以使教师为下一个教学任务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任务。以每个任务为一个主题,从应用情境、合作练习等多个角度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以powerpoint、ps以及flash技术进行任务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2、任务布置阶段

教师设计好每个学习任务后,要向学生说明学习任务的目的、要求、步骤和评价方法,指导学生了解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需的条件、技术以及资源。教师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布置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任务。首先进行学生分组,每组由三至四个学生组成,采用powerpoint和ps软件进行自定义动画的制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讲解制作实例,如文字和图片的几种飞入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定义动画的功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该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为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办公基本技能奠定了基础。

3、完成任务阶段

学生在明确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或者与教师进行与任务相关的主题探讨活动,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技术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ppt制作任务中,有一项任务为制作“冬奥会宣传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历年的冬奥会照片和资料。在动画片头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制作以画卷的形式进行片头的宣传。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灵活运用软件,并能自动播放动画。再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该任务。

4、任务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要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使用到的重要计算机(www.chayi5.com)技术,如office办公软件、ps和flash多媒体软件等进行概述与难点讲解,并且对重要的部分进行再次示范。这样就能使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评价方式可分为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任务驱动的概念,并从教学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完成任务和任务评价四个阶段,详细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经验。

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论文 篇七

摘要: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常常关注于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它的内在差异,这就导致两者脱节。而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对教育实践是批判的,这是实践转向理论及实践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干系

教育技术,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在教育领域的面目出现的;而在中国,教育技术则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一定是在人们的知行统一下找到一个媒介进行两者的相互转换,而这则者需要技术的支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从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与实践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人们常常因为内在的一致性而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高于实践”,而人们过于强调它们的效果因而忽略了它们内在的差异。而这里的差异,是指它们内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人类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往往是求同的态度而忽视了它的差异。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看作是理念的模仿和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言下之意就是,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我们怎么做就看理论怎么说,理论与实践内在又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运用,更是把这种理论推到了极致。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断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锇、铱、铂大,并用元素周期表纠正了原先错误的金的原子量,后人还根据这个元素周期表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而也发给了人们错觉,认为理论反应了实践,实践与理论又一一对应。理论是否能够贯穿实践?柏拉图推行他的《理想国》经历就能够说明。《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理念论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可是,过去了两千多年,他的理想国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内在存在着差异。这里我们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是讲的好的理论能够解释实践,但好的理论不一定指导实践。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

《教育研究》杂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暂停)开辟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问题。如扈中平与刘朝晖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双向的,既有理论工作者不关心教育实践的原因,也有实践工作者轻视理论的原因。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投入过高的期望,而教育理论往往又不能指导教育实践的进行,又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制约。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媒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异这个观点已有定论,关于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差异问题,这也是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吴康宁在《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中专门提及了理论沟通实践的途径,他提出教育活动模式可担当这一功能。他认为教育活动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对特定教育活动模型的呈现,对解释该模型的运行规律的阐述以及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的说明。这也是理论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把复杂的现实精简了,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而实践则是要面对一个无限复杂的世界,没有了逻辑上的统一。但是现实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可是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人类的知行统一又要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二者该如何的相互转换?技术就是这两者的媒介,将二者相结合起来。

二、作为媒介的技术

(一)技术的特点

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有它的特点创造性、自身性和合目的性。而教育技术也具备这些特点。技术的创造性指,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超越。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秉承“理论高于实践”的宗旨,把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看齐,信封教条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不适应理论,归结于理论的错误。而技术的创造性则是把两者的不相适应,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这也说明无论理论与实践多么不适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的运用,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它的运用也是因地制宜的。技术的自身性指要自身参与进去,它包括了两个因素:工具手段和自身技巧。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了能更适应多的情景,会把不利于理论的情景因素剔除,而人参与进情景中能把理论忽视掉的部分补充进来,从而使理论在不同场景发挥作用。而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的现实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毕竟实践本身不是理论。技术的合目的性指人类在活动与生俱来的东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所以合目的性在康德哲学中非常重要。合目的性不是自然的,它人们在寻求多样统一所附加上去的,通过多样的工具手段,最终采取何种工具,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解决何种问题,这就是合目的性的作用。

(二)作为教育媒介的特点

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是实践转向理论的前提,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的考察和探寻,进行生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然后为教育理论提供素材。通过自身的内在的思考,思想内部的沉淀,在工具使用中的观察、揣摩、关照与感悟。而实践也在这种批判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实践的创新。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的,这是理论转换实践的前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理论它本身就是个工具,教育研究的时候为其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构建起一个支撑的框架。理论不是终极性的,它是不断在调整的,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更深的认识。而教育技术就是在使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了解,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学所能做到的。教育技术对工具是批判的,从根本上,实践对理论是反作用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之分,实践对技术的筛选。信息技术一旦具有强制性,那么它会对实践的复杂性造成伤害。技术工具具有意向性,它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的一向一旦不受控制,那么会造成实践的伤害。

(三)教育技术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人们又要求它们统一,教育技术的出现连接了两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技术,不再是不被人们所注意,它与教育理论和实践所结合在一起。技术的发展使实践和理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由教育技术进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三者这间的相互作用。

三、结束语

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两者存在的矛盾无疑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大问题,通过对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者三者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地了解到教育技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对两者的联系和互补,改变了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内在的矛盾。使其实践与理论的内联系在能够一一相对应,而不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508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