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优秀6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 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和《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1)归纳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找出我国人口)www.chayi5.com(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1)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带人口密集。因为过于干旱、湿热及寒冷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2)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多趋于地势低平地区。
[教师活动]展示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2)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2、人文因素
[教师活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地的分布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种自然环境的限制。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自然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会有显著的差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展示图1.8a《芬兰人口分布(20xx年)》、图1。8b《芬兰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图1。8c《芬兰地形》,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问题:
(1)描述芬兰人口分析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分布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平基位于南部。
[教师总结]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节课进行分享。
高中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
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
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
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
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
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
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
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