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7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7篇《高中美术说课稿》,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一一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xx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
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差异网★www.chayi5.com√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时间:16分钟)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剪纸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一《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类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乌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纷: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纷、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粱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时间:16分钟)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美术知识缺乏2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不到位
3.障碍点在于正确欣赏和理解美术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起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4、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石器→陶器→墙壁上(壁画)→纸张(纸张的出现并没有代替在墙壁上作画,壁画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壁画是中国重要的绘画门类,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还产生过的
讲授,同性: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共性,反映了同一时期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
(1)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2)生活生产劳动场面。(3)历史传奇与神话故事伏羲、女娲。(4)战争与刑徒。
2、唐墓室壁画(略讲)p29图片:绘画已经很成熟(构图有主次聚散、有空间透视、人物动物有体积)。
(给大家翻阅课本:为什么书只讲汉唐?魏晋南北朝呢?)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娄睿墓壁画》)。(视频介绍历史)
作品《仪卫出行与归来图》,墓穴的主人是当时显赫的大将军,如明皇太后的侄子,叫娄睿。因为地位显赫,所以他的墓穴里描绘的场景就更丰富。墙面的腰线一下,画的是他生前的戎马生涯;腰线以上,画的是死后的想象的极乐世界。从三个角度分析。
汉唐是墓室壁画发展的2个高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宗教影响,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就显得比较低调但也有杰出的作品《娄睿墓壁画》,在绘画史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兴起的是佛教美术,其恰好弥补了此时中国古代绘画的空缺。
二、宗教壁画(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
刚才讲到魏晋南北朝绘画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此时离纸上绘画的发达时期(唐代)还很远,所以仍然是壁画占主导地位,相应地就出现了宗教壁画。代表作敦煌莫高窟壁画,与哦公元4世纪起至元代,北朝、隋唐时期成就最高。
1、敦煌莫高窟壁画(本生画,本生指释迦摩尼本生,讲的是他在生前所做的一些善事;经变画)
2、西方净土变
3、永乐宫壁画(视频介绍永乐宫壁画搬迁)
教师归纳总结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三、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同学们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授新课:
全课总结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板书
天上人间--壁画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 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 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 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有哪些表现?
2、 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认识功能: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甚至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
教育功能:美术作品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与影响,以培养人们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锐意进取。
审美功能: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力和感受力
教师活动:(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达到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世界上“诗意的栖居”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6、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
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认识功能: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甚至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本课是建筑艺术欣赏单元的开篇,分为四大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围绕“什么是建筑艺术”展开,探讨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表现方式和特征。第二部分围绕“建筑有哪些类型”展开,即探讨建筑所包括的种类。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即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围绕“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展开。通过本节课学习,为之后的建筑艺术学习内容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二、说学情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对生活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对中国著名建筑有过参观,也有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了解建筑,有着自己的印象与感触。由此,对建筑艺术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艺术概念和分类,能自主分析其艺术特征,学会使用建筑语汇进行欣赏,懂得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描述、讨论等方法,运用建筑语汇描述、评价建筑艺术作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分析建筑的艺术特征,归纳建筑艺术语言。
难点: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的图片、视频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为此课堂开始,我将通过ppt播放不同建筑连续动态图片,请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古希腊神庙、高峻挺拔的哥特式教堂……这些中外著名的建筑,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而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空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座建筑呢?引出课题《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通过这种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描述分析
此环节我将由浅入深依次展开:
首先,我将通过ppt播放视频《建筑的发展》,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请说一说它的概念。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涵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和绘画等视觉艺术类似。
我顺势总结: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艺术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承受,需要大量的财富、技术条件、劳动力和智慧才能实现,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接下来,我继续追问,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再想一想建筑有哪些类型?可以满足人们哪方面的需求?
学生的回答有: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巢穴、民居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庙宇、陵墓可以满足精神需求,宫殿两方面都可以满足。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建筑的类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类型还会不断增加,体现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筑艺术特点,此环节我将播放《故宫》《科隆大教堂》《苏州园林》等建筑图片,设置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建筑艺术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如下:科学性,如科隆大教堂的飞扶壁使得建筑高耸、轻盈;适用性,如我国南方民居防潮;艺术性,如苏州园林是诗情画意的结合;文化性,如故宫集科学、艺术、文化等为一体。
我进行总结: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每句都涵盖了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一般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还在文化内涵、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做出许多独特的创新。
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建筑艺术语言,请学生结合收集资料观看课本,设置开火车式问答:建筑从表现手法和技巧上与其他艺术品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它独特的个性,那么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语汇表现个性特点呢?
学生依次回答有:形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色彩与质感、环境等。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无言的建筑便是依靠上述种种语汇奏响着动听的旋律。我们对建筑艺术的内涵、类型、特性和表现语汇有了初步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体悟,才能培养出一双懂得欣赏建筑之美的眼睛。
通过这样分步骤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建筑艺术特点和相关语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考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活动三:总结解释
此环节将引导学生梳理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为此我将设置自由问答,请学生依次发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建筑艺术?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在欣赏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时,被当作合乎形式美法则的艺术品,具体欣赏的角度可以从类型、造型、功能等方面入手,运用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感受建筑艺术。
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为他们解决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活动四:欣赏评价
深入分析之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播放当地建筑图片,请学生思考问题:观察身边的建筑,使用相应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欣赏评价。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造型、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筑的内涵、类型、艺术特点。
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欣赏,进一步巩固建筑艺术欣赏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活动五:小结作业
课程即将结束,我会请学生主动分享本课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最后布置这样的练习:深入调查课堂上讨论的当地经典建筑艺术,分析建筑的成功之处,写出调查报告,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请学生分享收获,真正践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后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难点突出。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七
一、什么是说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说课。什么是说课?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向领导或者同行们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对教材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上的指导等方面的观点。说课是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推动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二、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说教材主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上说对教材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三点去说: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由是什么。
(2)说本节课教材在本课书或全册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3)怎样处理教材。处理教材要看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①教材内容的观点包括教材的例子与形势发展比较带有滞后性怎样进行处理。
②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内容在教学程序上怎样进行调整。说教材,实质上是分析教材,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说课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法。说教法就是说这一节课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基本教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写生、技法训练等方法。在一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规律全都教给学生掌握,说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出其中一至两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说教学手段就是说这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挂范画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恰当地有机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是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说教学手段要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实际。
(五)说训练。说练习就是说这一节课设计了哪些东西在课堂和课外让学生进行写生或临摹练习。重点说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说训练时要简明扼要,切不可把零碎的东西都一一作介绍,应择其要者而述之。
(六)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就是说这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说课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进行德育渗透等有关内容。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内容,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说课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说好教学过程。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高中美术说课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