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优秀5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一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 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 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寡人之于国也
一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二 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 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道路, 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三 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四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五 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 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六 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通“倡”,倡导)
2.特殊词义
(1)直可惊天地(简直)
(2)滋可痛矣(更加、越发)
(3)视清季有加(比)
(4)满清末造(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
3.古今异义
(1)益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古义:益、更加,副词 今义:滋生,增添
(2)顾自民国肇造
古义:建立 今义:制作
4.词类活用
(1)名词为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将……发扬光大)
(3) 使动用法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动,使……哭泣)
二、文言虚词
1.之
(1)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 结构助词,的。
(2)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代词。
2.以
(1)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介词,凭借。
(2)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介词,因为。
(3)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介词,拿、用。
(4)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介词,把。
(5)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连词,因而。
(6)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连词,来。
3.且
(1)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连词,表让步,尚且。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连词,表递进。
4.为
(1)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介词,替。
(2)草木为之含悲 介词,为了。
(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介词,被。
(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动词,写作。
5.于
(1)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介词,比。
(2) 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介词,向。
(3)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介词,在。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风云因(之)而变色(省动词宾语“之”,即“是役”)
(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成(省宾语“之”,指广州起义)
(3)并以(之)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省动词宾语“之”,即“斯序”)
(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于)桂林(省介词“于”)
(5) (是)滋可痛矣(省主语“是”,译为“这”)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篇二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雨巷》——戴望舒
3、《再别康桥》——徐志摩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6、《鸿门宴》——史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篇三
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篇四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一语文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游褒禅山记》 篇五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