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最新6篇-尊龙凯时最新z6com
愿天下高考人:忧愁是可微的,快乐是可积的,在未来趋于正无穷的日子里,幸福是连续的,对你的祝福是可导的且大于零,祝你每天快乐的复合函数总是值。关于高考语文考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张衡传》 篇一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 https://m.1mi.net/ 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怎样背诵高中文言文? 篇二
1、理解记忆法
高中阶段背文言文,就不能再死记硬背了,因为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较多,而且内容较深,如果还像此前一样靠着死记硬背,不仅背诵的效率低下,而且即使背诵完也会很快就忘记了。
所以,背诵首先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文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知道文章的结构,知道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翻译后的现代文来复述,直到理解透了,然后在尝试背诵,这样就能大大提升记忆效率,而且,背下来的内容不容易忘记。
2、关键词记忆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背古诗的时候,如果卡壳了,别人只需要提醒一个字,就能马上就能想到下一句,其实,文言文记忆,也需要这样的关键词,比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只需要记忆“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然后把这些词串起来,这样就能慢慢背诵熟练了。根据这个思路,把关键字词串联起来就很好背诵了。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是课文中某一个人物甚至某一个物品,然后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展开联想。文章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先将框架弄清楚,然后在一步步细化,比如《滕王阁序》,洋洋洒洒一大篇该如何背诵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文章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进行背诵了,这样就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跳跃记忆法
很多时候,我们记得古文中的第一句、第三句就是忘记了第二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急着看课本,而是继续背诵第三句、第四句……,直到全部背完,然后把跳过的部分再一一进行背诵,使前后连贯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升背诵课文的速度。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让人头疼不假,但是,就真的没有办法攻克文言文了吗?当然不是,接下来就为大家讲一讲高中生该如何学习文言文你?
1、课前预习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就要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能让我们明白文章的答题结构和中心思想,知道哪一部分比较难,哪些知识需要在课上重点学习。预习的时候,首先要排除阅读障碍,首先就是要知道生字生词的读音,然后,粗读文章了解大体意思以及作者背景,保证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
2、跟紧老师
文言文课堂上,老师主要以讲为主,课堂互动相对较少,而且涉及到实词、虚词、古文今译等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学生都容易“溜号”,这恰恰错过了老师细致的讲解,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课堂上一定要跟紧老师的思路,进一步提升对文言文的认识。
3、弄清译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古文翻译,大多采取“一遍过”的态度,觉得知道了古文的大体意思就行了了,其实,很多细节的内容都容易被忽略,比如:某一句话里实词虚词的具体用法是什么,作者的准确意图是什么,当不确定时,译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准确、清晰掌握译文是学好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4、温故知新
高中文言文看似变化多端,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要考查的知识点也就那么多,所以,在获取新知识时,一定不要忘了前面学的,做到温故知新,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为自己所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篇三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游褒禅山记》 篇四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篇五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篇六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